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媒体视点 > 正文
 
法制日报:审计点名更要公开处理
 
【时间:2014年06月30日】 【来源:法制日报】字号: 【大】 【中】 【小】
    6月24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点名通报了卫计委、国资委、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近20个部委和下属单位在“三公”经费方面的违规情况(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与过去“个别部门”的模糊表述相比,点名通报成为今年一大亮点。审计署公开点名通报,无疑会起到导向示范作用,推动地方各级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

    不过,公开点名的震慑力也不能过分夸大。一些部门一次次被点名通报,却年复一年问题依旧。纵观近年来的审计报告,违规收费、违规招投标、私设“小金库”、“三公”超标等老问题,在每一年度的报告中都会出现。  

    要让有关部门痛定思痛纠正违规,必须依仗严厉问责。与提到问题时的指名道姓不同,审计报告对于处理结果的表述往往一笔带过,只有多少人受到处理的笼统数字。究竟相关责任人是谁,受到了怎样的处理,公众不得而知。倘若只是关起门来内部整改、行政问责,而不是依法公开追责,这样的问责更像“罚酒三杯”,既走不出“屡审屡犯”的怪圈,同时也辜负了公众对于审计风暴的期待和信任。

    公开点名诚可贵,公开处理价更高。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媒体、网站等渠道,实时公布违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之间的衔接,积极配合行政或司法调查,跟踪了解移送案件处理情况,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