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论坛 > 正文
 
深入理解和树立大历史观
 
【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来源:中共审计署党校】字号: 【大】 【中】 【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议》说明时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围绕什么是大历史观,如何树立和践行大历史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大历史观的思想内涵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作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也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简言之,意味着我们要秉持一种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在回首往昔、开创未来的维度上,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考察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倡导采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来研究党史,即“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大历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大会上就曾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总书记的论述高屋建瓴、博大精深,通过学习,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

一是“大历史观”之“大”指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不是从某个历史时段,而是从历史长河中看问题。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段话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大历史观的典型体现。

二是“大历史观”之“大”指中国文化的深底蕴。不是从某个文化碎片,而是站在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看问题。长时段孕育了深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列,作为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写入《决议》。

三是“大历史观”之“大”指世界历史的宽视野。不是从一国一隅,而是以胸怀天下的恢弘气度看问题。深底蕴孕育了宽视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作出的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都是与善于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的世界眼光和历史思维密不可分的。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善谋敢断,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四是“大历史观”之“大”指风云际会的大格局。不是从细节片段,而是从多方角逐的力量格局中看问题。宽视野才能看见大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是“大历史观”之“大”指时代发展的主潮流。不是从现象表象,而是从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中看问题。大格局中主潮流更加凸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党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是对世界的庄严宣告。当今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但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如何树立和践行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来自实践最终也要回归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并言传身教了如何树立和践行大历史观。从我们个人来说,可以从把握好以下几组关系入手:

一是把握好历史、现在和将来的关系。“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决议》总结的十条历史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深受全党和人民认同,引领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是贯通把握历史、现在和将来的关键,我们要深刻领会、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二是把握好主题、主线和主流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正确对待党在前进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等。这些讲话透彻阐释了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了党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

三是把握好自觉、自信和主动的关系。不仅要学习和吸收,从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更要转换成自觉、自信和主动,指导实践。我们党历来就是有高度历史自觉的党,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这也是我们历史自信之所在。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既要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又要重视仍然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保持战略定力,提高工作本领,掌握历史主动。

四是把握好世界、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现象,寻找规律,而且要把我们摆进去,学会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在“国之大者”的引领下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上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要从前辈精神中吸取力量,从成功胜利中坚定信心,从历史规律中学习方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更加自觉地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2021年秋季学期中共审计署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聂欣)

责任编辑:赵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