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论坛 > 正文
 
试析审计项目要素管理的概念及体系构成
李艳平(审计署长沙办)
 
【时间:2011年12月29日】 字号: 【大】 【中】 【小】
    审计机关为了履行其经济监督职责,需要安排一定量的审计项目,并组织对其进行审计。为完成这项特殊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机关通常需要派出临时成立的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也就是现场实施审计,需要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实现审计目标,节约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需要加强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那么,建立科学的审计要素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审计项目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的审计目标和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笔者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审计项目要素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审计项目。
    完成审计项目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并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反映审计结果。审计机关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社会热点,关注民生,突出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重要资金,每年都需安排一定量的审计项目。由此可知,审计项目就是审计机关需要完成的一项临时性工作任务。即围绕特定的审计对象,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的一种一次性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项目一般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审计类型与经费定额等。由于审计内容不同,审计目标不同,审计项目的类型也不相同,通常有各行业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等。为完成具体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需要选派审计组去被审计单位了解情况,实施现场审计,并收集相关审计证据,提交审计报告。审计组在完成审计项目过程中,是相对独立的,且又远离了审计机关,其审计全过程是否遵循了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是否按照预先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去执行,是否保证了审计质量,实现了审计目标等等,审计机关仅从其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去考察审计组,将是不全面不科学地,因此,审计机关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地科学的审计项目管理体系,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实行管理和控制,对审计组成员进行约束和督导。
    (二)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项目管理就是由审计机关和审计组按照审计法律及审计工作标准去组织实施,为实现审计目标,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监督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随着政府审计的发展,审计制度不断完善,审计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加,社会和公众关注度不断提高,给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审计机关建设和审计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尤为重要。审计工作既有一般行政工作的基本属性,也有不同于一般行政工作的特有属性,即专业性较强。
    (三)审计项目要素管理。
    审计项目要素管理是审计项目管理中的最基本单位。审计项目要素决定了审计项目管理的属性和特点,其基本要素包括审计人员、审计成本、审计时间、审计风险。区分和研究审计项目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审计项目实行科学管理,构建运行有序、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例如,起源于日本的“5S”管理模式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为日货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人们对这一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又添加了安全、节约等内容,称为“7S”管理体系,后来传入北美、欧洲等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管理大师戴明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为美国企业制订了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创新了管理模式,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幅提升了美国的生产能力与竞争地位。

    二、审计项目要素管理体系的构建

    纵观项目管理理论,以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于1987年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为分水岭,项目管理专家们把80年代以前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把80年代以后称为"新的项目管理"阶段。在“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对项目管理要素有多种理论:即有三要素论(时间、质量和成本)、四要素论(时间、质量、成本和人力资源)、五要素论(时间、质量、成本、范围和风险)等。在“新的项目管理”阶段,项目管理包括范围、时间、费用、质量、人力资源、风险、采购、沟通和整合管理九大知识领域,使项目管理体系更加成熟和完整。 这种项目管理方法已经得到全球公认。笔者以现有的项目管理要素理论为基础,以审计项目管理核心要素即审计时间、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等四要素为内容,分析四要素在审计项目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建立一个柱形管理系体,保证审计项目高效、高质完成,实现审计目标。
    (一)审计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审计时间是审计项目管理中一项关键内容,它的目的是保证按时完成审计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因此,审计组及审计人员,要树立时间观念,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科学地管理时间,增加审计组和成员的责任感,紧迫感;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审计质量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的核心要求是:力求满足审计项目的用户——党政领导、社会公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策略。首先明确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然后把审计项目分解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具体的审计业务流程。在审计作业过程中,应对审计业务流程按照标准和目标进行复核,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要落实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加强审计现场质量管理,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加强审计项目审理复核的管理,划分各层次的审理复核重点,强化审计现场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一级审核,专职机构和人员对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审理复核,完善审理复核的配套机制,把审计风险降至最低点。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坚持集体审核和决策机制,把住审计质量最后一道关。
    (三)审计成本管理。审计成本管理是指审计机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实现预定审计目标所耗用的各种费用(不含人员工资)之和,包括公用经费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支出。根据经费预算,合理配备人员,严格控制项目进度,每一审计事项都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齐全、数据准确、确保审计质量,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重复的工作量,就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四)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是指由于审计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或是审计人员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审计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预定的目标产生背离,并存在给审计带来影响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确定性、风险性和完全不确定性三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因此,提高审计项目风险识别能力是一项贯穿于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审计项目风险识别主要包括:识别并确定有哪些潜在的风险;识别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只有识别了风险,掌握了风险的基本特性,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风险度量、制定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三、审计项目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在项目审计中由于时间紧,有些审计事项没有完成、有些没有查深查透,有些存在证据缺陷。由于审计进度管理不到位,审计经费超支了,审计组只得撤离审计现场,草草收兵,在审计现场没有时间组织大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讨论,审计组长由于抓信息、抓大案要案抓审计成果,而对审计基础工作尤其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审计质量问题,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果在纸上画一个棱形,在各条边上分别标上审计时间、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我们会看到,任何一边的移动会带来其他三边的变形。作为管理者都希望审计项目完成的时间要短,完成的成本要低,完成的质量要好,不出现审计风险,可是这四个要素是彼此互斥的,彼此之间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从我们的审计实践来看,若能完美地做到以上四个要素的最佳组合的项目,是非常少的。因此,我们要抓主要方面,在审计中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固有风险,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预计工作时间,合理配置审计人员,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现场管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这四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审计项目要素管理体系是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审计机关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履行审计职能,完成审计项目需要一定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即多、快、好、省的目标。因此建立审计项目要素管理体系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实现审计目标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依法审计的必然要求。合理构建审计项目要素管理体系可以使审计工作按法定程序进行,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李艳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