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论坛 > 正文
 
建设市县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构想
于飞(江苏省泰州市审计局)
 
【时间:2011年09月13日】 字号: 【大】 【中】 【小】
    
    刘家义审计长专门指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建设符合审计发展需求的数字化审计平台,是实现审计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市县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必要性
    市县审计机关普遍缺乏数字化审计平台,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主要依赖单机软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水平的提高。
    首先,是制约了审计监督职责的履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建设,包括财政、税务、社保等部门的核心业务都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监督时,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纸质账簿,而是海量的电子数据。以社保审计为例,养老、医疗等保险的征缴发放记录,动辄以百万、千万行计,乃至以亿万行计。如果没有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作为支撑,审计机关将面临“打不开账,查不了数”的尴尬境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是制约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审计机关在财政、民生、投资等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审计平台,就很难对各类电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无法进行历史趋势分析、横向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操作,严重影响对各个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比对,而这恰恰是查出违规违纪问题线索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审计数据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平台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容易出现毁损、缺失、泄密的情况,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风险。
    最后,是制约了审计人员水平的提升。市县审计机关人员相对较少,经验丰富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更为缺乏,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明显。数字化审计平台的缺乏,使得一线审计人员无法借助先进技术和手段开展审计,审计技能和审计方法得不到提升,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目前,在一些大中型重点审计项目中,不少地方审计机关已经出现了人员调配捉襟见肘的现象。
    二、建设市县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总构想
    根据审计署“金审工程”的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地方审计机关实际,我们的总体设想是:建设财政、社保、地税、公积金、固投等重点行业和政府性资金的数字化审计平台,依据审计署数据规划设计数据采集转换模板,形成对应的行业专题数据集,根据审计需求和地方政策法规,构建数百个的审计分析应用模型,对政府预算执行、地方税收、社会保险等重要行业动态监测审计,有效提升审计监督能力,达到“政府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效果。
    市县数字化审计平台建成后,将实现如下目标:对地方审计数据实行集中管理,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年度的审计分析模型,真正实现全面审计分析;在功能上,要满足各类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具有丰富的审计功能和良好的扩展性;在应用上,要能实现对财政、社保、公积金、地税、投资等重要行业的审计,满足市级审计机关各业务处室及下辖区县审计局的审计需要,有效推动审计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建设市县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关键点
        审计平台的建设,涉及面较广,需要考虑系统、平台、应用等诸多方面因素,我们构想的市县数字化审计平台,包括如下几项关键点:
    (一)市县一体
    平台采用类似“1拖N”的部署模式,在市局搭建系统运行环境,设计一体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和审计数据分中心,集中部署应用,区县审计机关享有对应的权限,可以通过政务网或专网远程登录,即时访问授权数据,调用平台资源。在市县一体化的模式下,市局承担绝大多数的设备购置和软件开发费用,市(区)审计局只需通过网络连接到全市数字化审计平台,通过一定权限进行访问,即可开展审计。这一模式,符合被审计单位行业数据集中的背景,也符合业界“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区县机关节省软硬件投资,降低了区县机关开展数字化审计的难度。
    (二)平台统一
    行业审计的应用,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之上,采用一致的的开发语言、后台系统、编码规范和调用方式,由同一软件提供商进行系统集成,将社保审计、财政审计、公积金审计、地税审计等纳入到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中,提高系统的协调性和可复用性。客观来讲,财政、社保、公积金、地税等重点行业,如果不使用统一的数字化审计平台,而只做成各自独立的“点对点”联网系统的话,容易浪费设备资源,形成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无法发挥各行业之间数据交叉审计的“聚合”作用,不利于审计中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在系统的维护和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数据集中
    全市的重点行业审计数据,统一集中到市局数据分中心,集中存储、集中管理、集中使用,改变目前数据分数在各处室、各项目、各审计人员的现状,避免出现数据毁损、缺失、泄密的情况,保证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四)格式规范
    平台的指标格式和技术架构,应与审计署“金审工程”的规划保持一致,采用符合审计署、省厅要求的应用支撑平台,能够实现与已经使用的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及未来的审计交换中心系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安全管理评价等系统的对接。审计事项、行业框架、数据字典等主要格式设计,均严格按照审计署数据规划、实务公告的规范标准要求,确保审计数据规范统一,为审计数据共享及以后的数据上报奠定基础。这也有利于将复杂的业务数据加工转换成易读、易用的审计数据,降低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分析时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五)经验共享
    由于数据格式的统一,可以使审计经验、审计方法的共享成为可能。平台中可引入成熟的审计方法模型,供审计人员学习、交流和直接调用,将来这些方法模型还需不断扩充和增加,历年累积,能极大提高整个审计系统的数字化审计水平。这也可以有效缓解在一些大中型审计项目中,市县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员、有经验的熟练审计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特别是在 “一条边”项目中,平台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优势,为逐步实现各级审计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六)方式灵活
    数字化审计平台中应包含完整的联网采集功能模块,审计机关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联网采集还是人工采集,使用上没有太大区别,不影响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等其他功能的使用。因政府协调等原因,一时无法联网的区县审计机关,可先拷贝被审计单位的备份数据,再通过系统采集转换,等到条件成熟,随时可以切换为联网采集转换,为将来的实时审计创造条件。
    (七)扩展自由
    平台中的采集转换模块,应可以导入多种行业数据和数据库数据,也能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变化自由调整采集的模板和参数。数据分析可以支持底层操作,也可以直接进行界面操作,预留接口;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扩展或修改审计模型和方法,使用数据浏览、SQL查询、多维数据挖掘、图表查看、动态监测、疑点跟踪等多种功能进行审计;可以根据未来审计需求的变化,增减软件功能。核心数据和标准,审计机关应自己掌握,防止受制于人。
    (八) 性能优越
    市县数字化审计平台面对的是全市的海量数据,如果系统运算速度比较慢,会浪费审计人员的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甚至会影响审计人员使用系统的积极性。为保证系统的稳定高速运行,最好在恒温恒湿、设施完备的中心机房搭建系统运行环境,选择性能稳定可靠的小型机或服务器,使用正版操作系统软件和大型数据库软件,确保海量数据分析的运行稳定和高效。(于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