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论坛 > 正文
 
审计当为经济责任履行“把脉”
刘颖(湖北省竹溪县审计局)
 
【时间:2015年06月04日】 字号: 【大】 【中】 【小】

回顾李克强总理2014年考察审计署时曾强调: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推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有力保障。发挥审计对经济的“体检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和揭示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

作为审计部门来讲,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经济谋士、卫士作用,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忠于职守,敢于碰硬,依法履职,要善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诊断”、“治疗”,防患于未然,为政府强身健体当好“保健医生”,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诊断”履职行为。政府部门不仅要按照法定权限办事,还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没有程序的公正,就很难保证实体公正和结果公正。当前重权限、轻程序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损害、侵犯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往往是不按程序办事或者程序不规范造成的。为此,在审计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职能部门是否违背经济规律、是否不按法定程序随心所欲按自己喜好办事,对违反行政程序损害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及时查处,有效发挥警示作用。

“诊断”履职效果。审计是依法独立行使专门监督,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在审计工作中,要加强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党和政府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审计,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要通过审计毫不留情地揭露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行为,揪住不放,深挖严查,让中饱私囊的人暴露在阳光之下,坚决清除侵蚀公共利益的“蛀虫”。要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通过审计全覆盖,及时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是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以及使用资金是否发挥正常效益等事项,加强整改督办,将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保护干部。

“诊断”经济运行。坚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从“促进依法理财、保障本级运转、公平合理预算、提高使用效率”的角度,安排布置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围绕政府中心工作,以实现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为抓手,把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视野,统筹安排预算执行、民生资金、经济责任、扩大内需资金、政府投资等财政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形成目标统一、层次清晰的监管体系,达到财政资金全面审计的目标。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约法三章”,对各地方、各部门“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公费接待、出国、购车中的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通过加大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投向和效益的审计监督,并进行有效的跟踪问效,采取一定的途径及时向政府反应第一手资料,多途径促进财政审计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诊断”体制机制。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审计工作要做到“落实政策零折扣、管理服务零距离、生产经营零干扰、处理问题零缺位”。注重帮助被审单位查找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毛病”,为其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经政策等方面的服务,促使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审计项目的实施,将审计监督的视角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重点关注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和重大管理漏洞,通过审计,找出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为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完善机制、创新制度、规范运行提出较高层次的审计建议。

总之,审计机关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认真落实好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通过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效地发挥“保健医生”作用,为审计事业有为有位发展再添“正能量”。(刘颖)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