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文苑  >  短文诗歌 > 正文
 
山里的茶(散文)
刘远扬(湖北省保康县审计局)
 
【时间:2011年04月21日】 字号: 【大】 【中】 【小】
     “来客上茶,饭后品茶”,这是村里的老知客常说的话。看的出茶与山里人关系,宾客至家,再穷的家庭,当家的也得泡茶请坐。
    茶叶不是奢侈品,村里的每家每户一年四季都准备的有。茶叶按时间分为春茶和秋茶,春茶最为大众喜欢,秋茶则次之。据村里的老人说,春茶采于万物苏醒之时,叶发嫩绿,春意弄人,香气自成一家。秋茶则采与秋黄落叶之时,其茶香浓郁犹存,同样得到大伙儿的深爱。
    按种类则分为大把抓、炒青、毛尖和银针等四种。其中要数银针最好,这种茶产量少,做工复杂,茶叶泡起来,一根一根的树立在水中,清晰可见,一般用来过节送礼。大把抓,顾名思义就是取茶时大把大把的抓,这种用量没有一定限制,适合泡在打茶壶中,村里过事最爱用这种茶。
    那时是集体经济,采茶是村民们的义务,每家每户都定有任务。故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得出门采茶,采的多,记的工分就多,分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
    因为地处高山,茶田依附着高山的优势,盘旋在土丘之中,茶树一排挨着一排,整齐的,有序的。若是站在高处俯视,梯田式的茶地逐行穿插着零星的人群,就仿佛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活灵活现。
    夕阳西下,采茶人扛起背篓“满载而归”,等走到场房,天空已经漆黑,乘着月光,第一时间赶到“阵地”,交付近日的任务。
    炒制茶叶全靠手工,村头的那间破瓦房便是厂房。从筛选,晾茶,炒制,烘干,做好一斤茶叶得好几天的时间呢。
    村镇距城区有些路途,山路蜿蜒,凹凸不平。制好的茶叶运输到城区也得些时间,但兀自进行着,毕竟那是深山致富的唯一途径。
    山里人爱喝茶,但没有专业茶道的礼俗。一个瓷碗,一壶清水,几片茶叶,这便是山里人喝茶的全部家当。家境好点的,会配加点瓜子、点心,以作品茶之用。
    品茶不仅仅是去专门的品尝茶的味道,同时也是在品的过程中闲聊畅谈。聊的内容上至国家政策大事,下至柴米油盐的家常事。总之乐不谈及,大快人心。
    茶香四溢,清淡芬芳。一壶热水,从上至下,连续冲击茶叶三次。第一道的茶水是不喝的,用来冲掉茶叶上的灰尘。端起茶杯,将茶汤逼净后,再连续冲击茶叶三次,茶水要占整个茶杯的三分之二,有“七分茶水,三分人情”一说。
    绿茶和山里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听外公说,农忙之时,村民们去田里忙活总会提上一壶浓茶,茶水便成了防暑解渴的良药。而农闲之时,村民们没有别的消遣的方式,喝茶拉家常是每户人家常做的事儿。遇到会侃大山的,一杯茶能陪伴他们一下午呢。
    时光飞逝,村民变成了“市民”,崎岖的泥巴路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大卡车运载着各式的机器行驶在乡村的小道上,手工制茶已经悄然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则是机械一体化。
    山里人不再制茶了,深山里的茶香倏然变的“清淡”了 ……  (刘远扬)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