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文苑  >  短文诗歌 > 正文
 
梦回一九二一(短文)
黎晓春(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办)
 
【时间:2011年05月13日】 字号: 【大】 【中】 【小】
    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沉淀出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每当异族入侵、江山倾覆,这种情怀就会表现得尤其壮烈,激发出的斗志、激荡起的壮心,让人们甘愿抛洒英雄热血、谱写壮士悲歌。每当此时,价值判断的天平必定严重倾斜,一切梦想要以胸怀天下为己任,一切行为要以节气、骨气、志气为先。中国的古代历史有太多波澜壮阔的情节,如许情怀一时如长河奔涌、一时又如缕不绝,然而所有故事的结局都大同小异,一代人胸怀梦想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最终却发现结局如宿命、世事如轮回,最大的波澜莫过于改朝换代,而兴亡更替却都仅仅是一代新人换却旧人。
    中国人、中国政治、中国文化,就这样在轮回中消磨,看不到光明也找不到出路,至于明清以降,煌煌中华文明终于变成一潭死水,拥塞而混浊。这样的背景逻辑,使得吾民的天朝酣梦、强国之路在列强环伺、铁骑来袭时被惊断。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又一次次承受着命运的诅咒。
    此时,中国人血脉中那种不屈不挠的因子早已被唤醒,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中国革命、中国发展道路问题的论争、实践轰轰烈烈地展开,家国情怀中少了赳赳武夫的鲁莽冒撞,救亡图存中多了知识分子的冷静理智。寻寻觅觅,历史又一次进行波澜壮阔地铺陈排叙,只是这一次,中国人勇敢地突出重围,打破了梦魇千年的魔咒——我们的先辈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精彩的戏剧,华丽的铺陈只为最终一个完美的收束,而中国历史发展到此时,却仅收束成一个记事的绳结,一个新的时代因此而开启,她改变了中国人废弛的精神气质,她为已显露暮气的中国文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及日常生活方式,打破了中国历史无尽轮回的宿命。历史进程无可回避地围绕其展开,并将最终证明是历史本身决定了中国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那是1921年7月的一天,一批中华大地上的思想先行者,怀揣着升华后的家国梦想走到了一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聚在一起的又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有哪些所思所想?他们是否都有着悲慨激昂的神态,他们是否也留意周遭的山山水水,还是一心只想着济世经邦?史书常常以严谨的态度记录过去,个体被抽去生命中的细节灵动,最后变成铅字嵌入纸张。然而在读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无法把它轻轻绕过,那些过往的沧桑、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吸引着我去探寻究竟。
    我的历史知识有限,更不掌握专门探寻历史真实的技术工具。正当我懒懒地闲翻着有限的资料时,目光陡然停驻在几句再熟悉不过的诗词上:“……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首词作于1925年。往昔的峥嵘岁月,1921年的那一天必定是光耀史册的一笔;“恰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与同学开始他早期的政治活动,3年后他参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
    3年后的1921年,毛泽东仅28岁。他的同志们同样风华正茂:李达、李汉俊生于1890年,董必武生于1886年,陈潭秋1896年,何叔衡1876年,王尽美1898年,邓恩铭1901年,张国焘1897年,刘仁静1902年,陈公博1892年,周佛海1897年,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1894年。他们是一群如此旺盛的生命!不能否认,他们中确实有人在寻求政治上的投机,但从他们中更是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产生了对共产主义始终信念如一、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不离不弃的坚强战士;成就了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忠魂。就是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共产主义理想,他们没有愤青式的轻狂,他们磨砺着书生式的意气,他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用信仰抗起中国的未来,用信念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的脚步一定是从容的,那些白色恐怖对共产主义者从来不构成真正的威胁,一篇篇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华彩乐章又怎么会出在凄风苦雨、仓惶逃命的路上?他们的态度一定是温润而坚定的,温润如江南烟雨,坚定如岿然山岳。他们的谈话一定是充满了智慧与才情的,听听他们的名字,没有人会怀疑他们的学养。他们会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着知识分子的翩翩风度,他们可以畅谈共产主义理想、可以纵论古今天下英雄,比起历史上多少文章诗会、曲水流觞,这一会都不失风雅、不减志量。
    7月的那天也许梅雨刚过,在江南的雨丝风片中显得平平常常。然而就是有这样一批生命力强健的年轻人,他们带着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使这个平常的日子成为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任何人回顾历史,绝对无法把它绕开。嘉兴的南湖,一时水光潋滟、云蒸霞蔚,她注定会因为这次的因缘际会而名留青史。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我承认这其中羼入了我诸多的遐想,然而谁又能否认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苍生谋福祉的精神气魄呢?那之后的第4年,毛泽东便发出了大气磅礴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慨叹,表达着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的深深关切,这难道不是与1921年那场会聚两相呼应吗?中国那“满纸写着吃人”的冰冷历史因为这个政党的忧国忧民而开始有了温情的热度,我心目中的印象正是一种别样的历史真实,她如此的青春勃发,又可入诗入画。(黎晓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