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乡下的老家,有一间专门堆放杂物的小房屋,里边至今仍存放着一台老式手摇发电机。别看其外表粗糙、其貌不扬,早已锈迹斑斑,当年可是我父亲与邻居们托人从上海旧货商店买回来的,也正是这台旧发电机曾为丰富我家以及乡邻们的文化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父亲一直不舍得把它丢弃。
那还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村里第一次从远处拉来了电线。从此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乡邻们的生活一下子变了样。因为父亲是公社干部,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在村里也算得上“富裕户”,以至当年我家第一个从县城买回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在我们这个偏僻小村里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每到晚间,我们晚饭还没吃完,来看“稀罕”的乡邻们早已挤满了我家的堂屋。那时虽说看电视,但电视台少、节目少,加上图像很不清晰,电视里不少内容大家只能看个“大概”,挤在后边的人只能听听声音。其实这些都算不了啥,有电视看乡邻们就很满足了,而真正令大家扫兴的只是两件事,一是电压不稳。电视图像也因此常常跟着不稳,有时看着看着就成了“黑屏”;二是经常停电。有时晚间明明有好电视节目,但偏偏逢到停电,大家只好望“机”兴叹。最让人扫兴的是节目正在精彩处赶上停电,弄得大家坐在那儿一个劲地干等。
见乡邻们看电视不舒心,父亲心里也跟着不踏实。一次,他听一位上海回乡的退休老工人提及,用手摇发电机发电可以带动电视机,而且上海的旧货商店有这种发电机卖,于是父亲决定想办法去买一台。乡邻们知道这发电机价格不便宜,认为不应该让我们一家出资,于是有十来户人家硬是来凑钱,说算是合伙买。不久,通过这位老工人几经周折,终于从上海城皇庙附近的旧货商店“淘”回了一台荷兰产的旧手摇发电机。
从此,逢到电压低以及停电时,这台手摇发电机就大显身手,每到此时,大伙儿照常看电视,村里几位壮小伙子就自告奋勇轮流去摇发电机。平时村里夜间开会、村民家办事时如逢到电压低或停电,这台手摇发电机也肯定会准时到场“帮忙”,当时村民们都觉得生活中不能缺少这台发电机。后来,随着农村电力设施设备逐步完善,电力质量及供应日趋正常,手摇发电的“生意”也日渐清淡,那台手摇发电机逐渐被冷落,直到上世纪90年代,老家的电力建设突飞猛进,线路上电压不稳、长时间供不上电等情况几乎绝迹,我家那台手摇发电机也逐步从“半工半休”到“退居二线”直到最后“彻底退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嫌这台发电机碍手碍脚,几次要把其当废品去卖,但父亲怎么也不同意,他说,这“老伙计”当年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如今它“老”了怎么能将它一脚踢开呢?再说,我要把它留作纪念,它可以见证咱农村30多年来电力建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的全过程,也可以见证我们老百姓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全过程啊!(杨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