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文苑  >  书法绘画摄影 > 正文
 
九州生气、水何澹澹(篆刻)
刘季斌(山东省诸城市审计局)
 
【时间:2011年07月05日】 字号: 【大】 【中】 【小】

九州生气

水何澹澹

(作者:刘季斌)

走进篆刻

山东省诸城市审计局  刘季斌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学习篆刻的。那时我高考落榜,既无处读书又没有工作,百无聊赖,才操起了篆刀,实在与父母生我之旨大悖,但一发不可收,悠忽就过了三十年。
不必说学过秦古玺,不必说学过汉官印,其他吴让之、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都曾让我倾心。徐悲鸿尝云:“千古快心痒出处着,自搔往往不成功”。早期的学习虽勤奋却无知,无畏却盲从,终难得其堂奥。自1993年起,我拜著名篆刻家石开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印学知识,渐渐明白了其中的许多道理。石开先生原在老家福州,现迁居北京,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他对我的教导更多的是通过“函授”。多年来,他给我批改的作业密密麻麻,积累起来足有三大本,他把自己的诀窍毫不保留地告诉了我。如今,虽然获得过首届全国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优秀奖,入选过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却越来越感觉到许多领域尚未涉及,许多方面没有深入,而越来越不敢轻易下刀了。
三十年甘苦倍尝,而最感困惑的恐怕和许多青年作者一样,是对作品水平的高下没有把握,当年颇为得意的创作,现在大多不堪回首。近几年也许有了点悟性,但安知后之视今,不犹之今之视昔呢?不耐看说明不成熟,但不成熟说明还会变,所以未必完全是坏事。最怕不成熟以为很成熟,或者确实成熟了却成熟地不丰实、不壮硕,发育僵化。三年前的作品现在依然很得意,未必一定是成熟、耐看,更可能是三年白过了,没有进步。
由于工具和载体的性质决定,篆刻只能比书法更理性、更多一些“预谋”,决不可能“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那是一种印象,一种感觉,绝对存在而不清楚,等到印稿完成,图章刻就,哇,就是它!到此境地,也许就是一印的成功了,至少自觉如此,当时如此。虽然也有无意插柳柳成阴得之意外的情况,但毕竟太少太少。而就多数而言,如果当时就与感觉格格不入,还是磨掉算了。因为对于自己的作品,遗环之憾不会有,半年之后才发觉妙不可言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