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审计风采  >  先进个人 > 正文
 
逐梦之光丨用责任和坚守践行审计的使命担当
 
【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来源:审计宣传中心 】字号: 【大】 【中】 【小】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冬去春来,岁月更迭。在时光长河的缓慢流淌中,他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持之以恒的毅力,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自身素质的绝对过硬、关键时刻的绝对可靠,融入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抉择之中。他们忠于职守、敢于担当、铁面无私,甘做民生温度的“坚守者”,勇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2024年12月,他们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表彰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工作者”。

雪域高原上的坚守与奉献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之大者”。在平均海拔逾3000米的高原腹地,有一支默默耕耘的审计队伍,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忠诚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用智慧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命脉,用审计监督“利器”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常晓辉便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常晓辉现为青海省审计厅信息中心专业技术干部。2019至2020年度,先后被青海省审计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作人员,2020年度其家庭荣获青海省最美家庭称号。由其担任主审的黄河干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获得202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二等奖”。

审计工作不仅要关注资金的合规使用,更要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常晓辉秉承“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2020年,他受命担任黄河干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主审。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这既是对专业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契机。黄河干流沿线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现场核查也会遇到语言不通、经验不足的情况,审计工作难度极大。常晓辉没有丝毫犹豫,几个月的时间,他带领团队深入到生态安全屏障的最前沿:深入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核查排污和填埋情况,攀越草甸沟壑了解鼠害防治成效,在冻土带上测算植被恢复指数。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晨起还是碧空如洗,午后便可能遭遇暴雨滂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工作的常态。在含氧量仅为海平面60%的环境中,他们直面高原反应带来的持续性头痛、间歇性胸闷,以专业精神践行着审计人的职业信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常晓辉和他的团队圆满完成审计任务。审计组撰写的《三江源国家生态公园体制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青海省生态补偿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被上级单位报送至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中的每个问题,都凝聚着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每处建议,都在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决策支撑。该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二等奖”。深入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地区现场核查是极考验审计人体能、毅力和智慧的。常晓辉说:“高寒缺氧是最直接的挑战,头痛、胸闷、气喘是常有的事,很多项目实施地点偏远,车辆通行不便,只能以步代车。”某次他和团队去核实一个偏远地区的网围栏项目,需要徒步翻越一座山,每走一步都感觉是在与身体的极限作斗争。高原地区聚居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受传统文化影响,藏族同胞多以“扎西”“卓玛”为名,这种充满美好寓意的取名传统却给身份认证带来特殊挑战。审计人员为核实一个签名背后的真实牧民,往往需要先请懂藏语的同志翻译出来,再核对签字笔迹、指纹。当高原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审计现场,那些被反复确认的签名与指纹,正构筑起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治理的信任基石。“这么多年就干了审计这一件事,不求闻达,只求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审计。”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对审计工作的深刻情感。26年间,他以赤子之心把对党的忠诚和对审计事业的坚守变成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变成守护青海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让“国家审计”金字招牌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

审计监督要像CT扫描般精准

更要如春风化雨般温暖

王勇,现任榆林市审计局企业审计科科长。深耕审计一线二十载,他始终保持对审计事业的敬畏和热情,笃实好学、兢兢业业、秉公任直、求真务实。近年来,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并记个人“三等功”,获得“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榆林市十佳审计能手”等称号。2019年至2023年间,他主审的项目提出审计建议20余条均被采纳,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修订相关制度40余项;撰写汇总报告及专项报告8篇,均被市级主要领导批示;1个项目被评为全市优秀审计项目;1篇审计报告被评为全市优秀审计报告。

“审计监督要像CT扫描般精准,更要如春风化雨般温暖。”这是王勇经常与同事共勉的工作信条。2023年,在对市公交公司的审计项目中,王勇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锚定市民公共交通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的目标,将推动公交企业现代化改革与服务能级提升贯穿工作始终。不同于传统案头审计的纸面推演,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带领审计组成员将“办公桌”搬进流动的车厢,连续十多天和同事下沉公交一线,开展深入调研,用数据说话。他们分时段跟车采集数据,多维度分析统计客运流量,观察站点停靠便捷性,科学记录安全隐患;体验早晚高峰通勤压力,分析客流潮汐规律,记录基础设施缺陷;与乘客和社区群众促膝交谈,收集群众意见,重新评估线路设置。审计组精准锁定制约城市公交发展的“梗阻点”,及时向市政府上报《关于榆林中心城区公交运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专题报告,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整改。最终,这场充满民生温度的审计实践,催生了多维度的改革成果:推动城市增设54个站点,优化9条公交线路,使多个小区出门见站;推动新建多个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新批2处公交枢纽站,有效地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利;通过积极推动榆林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成本规制管理办法的修订,有力促使市财政局及时下拨亏损补贴款,有效解决公交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通过此次审计,长期阻碍了榆林市公交发展的顽疾得到基本解决。王勇用专业精神和务实态度坚守民生温度,书写了新时代审计人最生动的履职答卷。如今行驶在榆林市街头的“榆林公交”,正以看得见的变化诠释着审计监督的深层价值。

在同事眼中

他是攻坚克难的“拼命三郎”

张建兵,现任中共瓜州县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瓜州县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兵始终牢记“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的使命任务和职责定位,干在先、冲在前,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担任局长以来,提请召开县委审计委员会会议7次,上报审计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300余份,被各级领导批示200余次。在他的带领下,瓜州县审计局先后荣获国家级“节约型机关”、全省审计系统审计业务标兵等20余项荣誉。他主审的1个审计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审计项目。

在张建兵看来,审计工作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堆砌与账本翻阅,更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生动实践和庄重承诺。他牢固树立“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的意识,敢于担当碰硬,坚持“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在带队赴外地实施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项目中,有人反映该局将补助给企业的安置费以现金方式收回。这引起他的高度警觉,立即组织对相关企业和人员进行走访调查。首轮走访便遭遇企业集体缄默,面对审计组调阅账册、约谈安置人员的要求,企业负责人虽口头配合却言语间闪烁其词。多年的职业敏感使他敏锐捕捉到异常,面对对方的顾虑,他耐心解释政策法规,普法释法,最终打消对方顾虑,取得初步进展。根据走访的情况,审计组研究决定追溯近3年的安置人员和安置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当再次走访安置企业时,大多数企业负责人都说在外出差,不方便见面。一连几天,走访的十几家安置企业,都是同样的答复,一时间,走访调查陷入僵局。随后,审计组调整策略,最终获得实证。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各方压力接踵而至,有打招呼说情的,有干扰阻挠的,甚至有以职业前途为由威胁恐吓的,他坚定地表示“事情必须查清,问题必须见底”,顶着压力将证据链闭环。审计最终查实相关主管部门与企业合谋套取财政专项资金的违法事实,审计成果促成相关部门建章立制,相关责任人被依法追究党纪法律责任。“查真相要如显微镜般细致,说真话要有透视问题的勇气,报实情须持守护初心的定力。”这是张建兵经常挂在嘴边的工作信条。回顾16年审计职业生涯,张建兵说:“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职业价值的深刻理解。审计工作就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卫士”,通过审计监督,为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如今,张建兵和他的同事们正以研究型审计为抓手,将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融入审计实践,持续完善“常态化经济体检”机制,努力将审计建议转化为治理效能,奋力书写新时代审计人的荣光。敢于担当要求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繁多的利益纠葛时,不被权势所屈,不为利诱所动,敢于冲破重重迷雾,精准地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问题症结。以敢审敢言的态度,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为维护公平正义贡献力量,让审计的价值在担当与勇气中得以充分彰显。

报道:李丽华

责任编辑:何晓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