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审计风采  >  先进个人 > 正文
 
真情实干绘出乡村新景
——湖北省老河口市审计局驻土地岭村“第一书记”张六扶贫侧记
 
【时间:2018年11月29日】 【来源:湖北省老河口市审计局】字号: 【大】 【中】 【小】

2015年,精准扶贫的战斗打响,湖北省老河口市审计局分配到一个最难啃的硬骨头——袁冲乡土地岭村,该市最穷的贫困村。这个“第一书记”不好当啊!

“我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六同志主动请缨。他恳切地向党组陈述了自己的理由:“袁冲乡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村干部,我在基层干了25年,农民兄弟的情况我最了解,带领大家伙挖‘穷’根、脱‘穷’帽,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

就这样,张六担起了土地岭村“第一书记”的重担,他以真情为墨,实干为笔,带领村民们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新景。

干出来的新思路

到村支部报道的第一天,破烂不堪的村支部办公室、无人主持大局的“两委”班子以及沿路村民的冷眼旁观,都让扶贫队员们深深地吸了口冷气。情况不容乐观,大家禁不住叹气,“这贫怎么扶啊?”

“一个字,干!”一阵沉默后,张六坚定地抬头说。听完这话,大家的眼睛仿佛有光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张六的带领下,扶贫驻村工作队对全村7个自然小组200余户进行全方位的走访摸底,精准识别贫困户32户78人。通过调研座谈了解贫困户的具体困难和需求,掌握全村的产业状况、村民的收入现状……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个月不断地调研走访、讨论研究,张六最终确定了扶贫“三步走”新思路:“强班子”“扶脑子”“找路子”。

焕然一新的党支部

俗话说得好,“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身为革命老区,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村支部年久失修,党支部班子不全,可谓软硬件都缺失,“火车头”如何发挥作用?

“抓好党建,扶贫就有了主心骨。”找到了问题的核心,张六立即打响了脱贫攻坚的第一枪——发动党建“火车头”。

他积极同袁冲乡党组协调,建议为村里选配村书记主持大局,利用年久空置的村小学校舍重建新的村支部,筹措资金建设群众服务活动场所,联合局党支部同村支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焕然一新的党支部为村里注入了鲜活的动力,“火车头”动起来了,党员们的战斗力激发出来了,村民们的心踏实起来了。

幡然醒悟的“钉子户”

2016年的一个春天,土地岭村的村民惊奇地发现,四组贫困户韩建国家里荒了好些年的地居然种起来了。

39岁的韩建国家有5口人,两个小孩,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他却因为长期信教不事生产,导致家中贫困。扶贫以来,张六带领工作队员和村支部党员多次上韩建国家走访谈心、宣传扶贫政策,可他仍不为所动。韩建国也因此被村民戏称为脱贫第一“钉子户”。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张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张六没有放弃。2016年初,韩建国父亲病逝,家庭状况雪上加霜,张六带领党员干部前来慰问。一番促膝长谈,让原本沉迷宗教的韩建国幡然醒悟,决定痛改前非。在张六的帮助下,韩建国开始踏实种地,在农忙后发挥自身特长外出务工,其妻子经张六联系协调到乡里幼儿园做饭,照顾两个孩子之余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张六深入细致的思想改造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想着“我要脱贫”了。

产业脱贫的“试验品”

“嘿,知道啥时候开会不?”

土地岭村贫困户们见面有了新的招呼语。

大家犹记得第一次召开产业扶贫商讨会,贫困户们多么地不情不愿。当张六提出让贫困户利用自家房子前后空地资源发展养殖和种植,还承诺帮资、帮技、帮销,对自然灾害、生产不当造成的亏损包底时,回应他的却是一片沉默。

“我算是穷怕了!”角落里一个坚定的声音打破了尴尬,是土地岭村六组贫困户阮成,“张书记,我愿意当第一个试验品!”

“放心,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就不会穷!”张六无比振奋地说。

阮成家共有6口人,其中3个小孩,土地15亩,此前仅靠种植粮食养活全家,再无其它任何经济来源。张六帮助阮成引进种植“阿玉”香瓜和西瓜、开办养鸡场,为他筹集资金、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寻找销售渠道,并发动全局审计干部以市场价购买土鸡,大幅增加了其家庭收入。

阮成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张六趁热打铁召开贫困户脱贫生产交流会,让大家互相观摩学习、了解项目情况,张植新、邓秀英等贫困户也纷纷加入产业扶贫队伍,通过种植花生、红薯,养殖鸡、兔、猪等,大幅度增加家庭收入。截至目前,全村已有6户19人成功实现产业脱贫。

徐徐展开的新村貌

除了扶“志”造血,张六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10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引进牧原养殖厂进村流传土地,为老、弱、病、残致贫的贫困户提供固定的收入来源,实现政策兜底。

未来,张六还将从荆州引进旱鸭养殖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协调水利部门解决村里生产生活用水,联系移民部门改善村里的路灯照明状况……一个个“输血”“造血”项目正在逐步实现,一幅幅更美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冯昕 崔慧琴)

责任编辑:边国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