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审计风采  >  先进个人 > 正文
 
审计干部下乡记
 
【时间:2019年01月17日】 【来源:山东省审计厅】字号: 【大】 【中】 【小】

菏泽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也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7年3月,山东省审计厅派出以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副处长夏鹏为队长的五人工作队,分别到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的五个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后,办公室副主任史先勇、法规处一级主任科员高杨又走进菏泽,分别担任另外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乡亲,以执着坚守的坚韧劲儿和踏实肯干的作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把战斗堡垒筑起来

“脏、乱、差”是夏鹏走进村里的第一印象。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夏鹏发现村党支部涣散、战斗力弱是导致村子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源,而党员缺乏斗志、不思进取的现象更令人担忧。

如何提振发展信心,激活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夏鹏一直苦苦思索。2017年6月,她带领30余名村干部去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馆,考察当地的种植产业、养殖产业,一边观摩一边找差距。驻足在焦裕禄像前,夏鹏深有感触:“缺什么不能缺信心,他们能干成,我们也能!”

从兰考回来,夏鹏和工作队员想在先、干在前,渐渐调动起村干部的积极性。工作队趁热打铁,顺势利导,寻找突破,先是建设了村级健康中心,会同山东省科学院配备了智能云健康检测仪,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把健康数据直接连接到济南对口医院,医生可通过远程诊断,圆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早预防”的心愿。此后又推动3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功落户。村民得到了实惠,村干部也尝到了甜头,增强了信心,提振了工作精气神。

正当五位“第一书记”干劲十足的时候,高杨所任职的邓庙村依然村落萧条、街巷冷清,村支部连办公场所都没有,临时租用了村民的房屋。村干部议事,往往寒暄几句,跺跺脚就走;支部开党员大会得借用学校教室;群众办点事,只能到处堵截村干部。当选村支部书记后,高杨与村干部商议,无论多难,必须把支部这个阵地立起来、战斗堡垒筑起来。

高杨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原来的村委大院被侵占后无法要回。村里唯一属于村集体的空地在村中心,紧靠村主干道,是重建村委会的合适选择。但空地后面是邓家祠堂,建了房子等于堵了祠堂,不少村干部心存顾虑。

一边是困难重重,一边是村民热切期盼,高杨十分焦急。他带着村干部多次研究,提出在一楼舍弃一个大房间作为进出祠堂的通道,同时修缮祠堂,择机修建村史馆。新建场所全部作为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村干部在大厅上岗坐班,一律不单设办公室。这一下子解开了村民的心结。不久,宽敞气派的便民服务中心建了起来,村民办事少跑腿,活动也有了好去处,村党支部的战斗性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把短板欠账补起来

李村镇临近黄河滩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村里断头路多,村与村之间连接路少,限制了几个村庄协同发展。

2017年,夏鹏带着工作队在打通交通线上狠下工夫,一方面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加班加点投入到前期规划、清障等准备工作中,终于赶在雨季来临前修完了29公里路。路通了,村民心里也敞亮了。此后,工作队继续把“补短板、缴欠账”摆在重要议事议程,对背街小巷、生产路等群众出行、下地的第一步和最后一步道路进行大规模修整,让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在史先勇任职的王堌堆村,修路也是迫切又棘手的任务。自从村里的小学被整合到邻村,村民们就要绕远路接送孩子,原本村西有条近路可通行,但由于是土路,坑坑洼洼不好走。前几届班子多次想修整,但都因为怕得罪人、缺资金、难以协调邻村而没有修成。

史先勇迎难而上,动员村干部分头找侵占道路的村民沟通、协商,即便是碰了“闭门羹”,也不泄气,继续做村民工作。史先勇积极协调邻村给予配合,同时做足前期准备工作,把支部书记工作经费,悉数用在了修路上。他的尽心尽力赢得了村民的普遍支持,大家争相开着自家拖拉机,帮忙运土运料。最终,工程如期竣工,路好走了,孩子们上学方便了,村民也更加舒心。

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高杨又操心起修路的事。自打到了村里,修路的呼声就在他耳边不断回响。邓庙是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东西狭长,由于之前两村融合不到位,导致村之间没有贯通硬化路。高杨盘算着,东西干道得修,南北的巷道也得修,累加起来长达十六公里,资金缺口咋补?高杨埋头钻研政策,跑主管部门申请、论证项目,除了申请到道路建设专项资金和“一事一议”资金,还争取到区“户户通”配套政策。从“五一”劳动节开始清障到八月工程项目竣工,高杨和村干部日日奋战在现场。

如今,再走进这七个村,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路修好了,而且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排水沟建好了,垃圾回收有了,柴火堆消失了,有的村废旧坑塘摇身变成人工湖,旁边是广场和走廊;有的村绿化树苗长势正好,装扮着美丽乡村;有的村墙前屋后画上了风景图,一朵朵牡丹争奇斗艳,吸引着村民驻足观看。

把群众利益挺起来

致富奔小康,关键靠“产业兴”,有了产业基础,贫困户脱贫更有希望。

在李村镇,工作队多方争取建设的五百亩高效农业大棚吸引了潍坊一家龙头企业入驻,仅土地流转这一项就可以给村集体增加40万元收入。村集体有了财力,贫困户脱贫就不再是空话。

此后,工作队针对闲散和土地流转解放出的劳动力,整合5个村的产业扶贫资金,建设了四千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按照集中建设、集中管理、整体租赁的形式,租赁给用工量大的服装加工企业,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贺艳玲就在家门口当上了缝纫工,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日子有了奔头,她也有了干劲。

贫困户不仅实现了劳有所获,而且遇灾有所保。夏鹏主持设立了5个村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共同监督的精准扶贫救助基金,为贫困户遇到重大疾病、突发事故等困难情况提供应急保障。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子美了富了,很多人回乡创业,千亩郁金香园和生态采摘园已经开园纳客,集聚起乡村振兴的源源动力。工作队组织成立了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邀请村里的行家里手参与规模化种植和生产,发挥规模效益。她还牵线搭桥,与供销合作社联合建设了涵盖智能配肥、烘干贮藏等功能的“为农服务中心”,通过土地托管或半托管方式,打造了从种子供应到粮食收割贮藏的农业生产全流程。

一年来,工作队为村子新建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各1所,扩建和提升改造小学各1所。2018以来,工作队为村里赠送10台电脑,让15名下肢重度残疾人员坐上了“爱心轮椅”,新学期开学前又为考上大学的学生送上了两万余元的助学金。

在村里的半年时间里,高杨走遍了村里的困难家庭,从自己工作经费中挤出资金,为贫困户送去生活必需品,“六一”儿童节,他又给邓庙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图书和书包。那一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进行了文艺演出,争先恐后给高杨戴红领巾。

王堌堆村年近80岁的孤寡老人王启德独居在一处危房里,村里早想借危房改造政策给他建新房,老人却执拗着不肯。史先勇让老人放宽心,承诺剩下的资金缺口由村里兜底,更是在政府补贴到位前,给老人盖起了新房。望着宽敞明亮的新房,老人不由地流下了热泪。

很多村民都说审计厅来的七个干部为群众办实事,他们心里清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工作好不好,要靠群众检验!” (郑茂霞 韩苗苗)

责任编辑:陆泽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