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审计风采  >  先进个人 > 正文
 
采得“百花”酿成蜜
——记湖北省潜江市审计局驻百花村“第一书记”郑巍巍
 
【时间:2019年05月23日】 【来源:湖北省潜江市审计局】字号: 【大】 【中】 【小】

2015年10月,湖北省潜江市审计局驻百花村“第一书记”郑巍巍初到百花村,虽然早有心理准备,还是不禁眉头一皱。“这里落后、贫瘠,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年久失修,农业底子薄弱……”

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村部办公室,一张折叠床,一台电脑,就是郑巍巍的办公室兼卧室。他笑着说:“夏天,每天晚上要在床四周摆几盘蚊香,不然就会被蚊子‘拖走’。”

百花村位于潜江市西北角,距离市区约30公里,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379人,是市51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市审计局的扶贫点。就在这样一个既没项目也没产业、夏天蚊虫肆虐、交通不便利的村庄,“80后”郑巍巍一驻就是3年多。他凭着“扶贫不能落下一个”的信念,同群众一起干,一起摸索脱贫路,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选好“领头羊”

“扶贫的关键在于开源引水,帮助贫困群众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方式。”郑巍巍说,百花村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但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不到千元。怎样让村民不再贫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富裕起来?结合地势特征,他和村委会多次讨论、请来专家考察后决定,摒弃传统农作物种植,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虾稻共作。

项目有了,却没有人愿意去做。郑巍巍和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做贫困户工作,动员贫困户发展虾稻产业,但收效甚微,贫困户说啥也不干。

“不干,是因为没钱投入,更怕亏钱。”郑巍巍明白贫困户的心思。

郑巍巍和村“两委”班子软磨硬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承诺愿意自掏腰包借钱给贫困户涂明荣养虾,最终涂明荣同意了。他们说干就干,2015年底,郑巍巍帮助涂明荣流转土地、清理池塘、挖淤泥、修沟渠、引活水、投虾苗、争取扶贫政策支持、请水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2016年底,涂明荣的50亩虾地收益20余万元,顺利脱掉了“贫困帽”,不仅还清了所有欠债,还花几万元钱购置了一辆二手小汽车。

“事在人为,从来到村里的那天起,我就跟贫困户‘杠’上了!”郑巍巍说,他对涂明荣的帮助,贫困户都看在眼里,纷纷主动找他,让他帮忙找出路。

练好“绣花功”

趁着贫困户的脱贫热情高涨,2016年底,郑巍巍带领村“两委”班子进行土地平整,将土地集中连片、完善配套设施。

“原来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加上村里劳动力大量外流,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开展土地平整,小田改大田,连片开发,平整后实际土地面积增加了260亩,贫困户纷纷开始在自家地里养虾。”郑巍巍介绍道。

在村委会的带动下,一亩亩低洼水田被灌入清水成为“水塘”,开启了百花村虾稻共作之路。到2018年底,全村几乎90%的农田都被改造为虾稻田,每亩地平均收益高达5000元。

从最初的50亩尝试虾稻共作扩大到2000多亩的虾稻产业,从最初每亩利润不到1000元增收到5000元,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7年底,百花村整村脱贫出列,不少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这是上个星期才买的电动三轮车,花了7000元,就是用当天卖虾的钱买的。”脱贫户李明山一脸满足地告诉记者,“现在拖虾子、接孙女放学都用得着,很方便。”

“2011年,盖房子借了10万元;2014年,小孙女出生患有先天性疾病,借了3万元。”李明山扳着手指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他们家就一直处于负债状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们老两口每年靠种地,收入不到1万元,而且基本都用于家庭开销。女儿、女婿在外打工,每年能攒下2万元,但都用来还债了。”

2017年上半年,看到村里不少人开始养虾,李明山咬咬牙又找亲戚借了3万元钱,将家里的9亩多地改为虾稻田。“没想到当年轻轻松松就把本钱赚了回来。”他笑着说道,“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了我‘翻身’的机会,让我当年就脱了贫。而且特色养殖每年可享受补贴近2000元钱,大孙女每学期能拿到教育资助700元,小孙女每个月享受低保。”

李明山难掩心中的喜悦:“今年的虾子价格还可以,3月份就开始卖虾苗,到现在已经赚了5万元。下半年还有一季水稻要收获,预计今年收益在6万元左右。”他说,如今生活有了奔头,日子越过越红火,女儿、女婿也开上了小车。

种好“幸福花”

2017年初,一场大雪过后,郑巍巍和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清顶着凛冽的西北风,骑着驮满慰问品的电动车,穿梭在百花村的村头巷尾。道路结冰,路面泥泞湿滑,尽管二人小心翼翼,但还是摔得身上全是泥巴。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加速推进百花村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出行更方便。

“基础硬件设施是扶贫攻坚的‘保险绳’。”郑巍巍深谙,只有基础硬件设施跟上了,扶贫攻坚才能稳定地上台阶。

2017年,郑巍巍和村“两委”班子经常往返于积玉口镇和市区,穿梭于镇扶贫办、市扶贫办、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多个部门,一次次找领导沟通汇报工作,讲述贫困户事迹,不厌其烦地上报申请。

“为了推进百花村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有一点点希望,我们都会拼尽全力,那段时间几乎跑遍了所有相关部门。”郑巍巍说。最终协调落实百花村新农村建设及脱贫攻坚项目累计资金1062万元。

经过多方发力,百花村的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村庄美了……

回顾在百花村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郑巍巍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有太多事情等着他处理。如今,看到村里的路宽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他觉得,一直以来的奔走、忙碌、煎熬都值了。

念好“紧箍咒”

脱贫不脱政策。“虽然百花村2017年已经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但防止返贫同等重要。”郑巍巍说。贫困的状态是动态的,尽管今天脱贫了,明天还有可能返贫。因此,脱贫摘帽是一个节点,绝不是终点。摘帽后,“第一书记”还不能“班师回朝”,稳固脱贫成效,避免返贫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绩?“继续按政策积极帮扶脱贫户,探索让农民稳定增长收入的新方式是重中之重。”在郑巍巍看来,调动村民主动性,让村民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的关键因素。

2017年底,郑巍巍多次同村“两委”班子一同到外地考察各种项目,经过比对发现,桑葚比较适合百花村种植。找准了项目,投资却成问题。郑巍巍回到“娘家”——潜江市审计局求助,上报局党组后,该局出资3万元,购置了3000株桑葚果苗。果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试种,与虾稻产业共同发展,防止贫困户返贫。

“政府量身为我们制定脱贫项目,尽心尽力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贴心提供各种帮扶服务,脱贫不是事儿,致富很有可能!”很多村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现如今,百花村在“第一书记”郑巍巍的带领下,采得百花酿成蜜,人人有致富门路,户户有当家产业,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产业发展带来的从容和自信,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昔日的贫困乡村如今充满了发展的“后劲儿”。(巴裕波)

责任编辑:边国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