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国务院委托刘家义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问题揭示深刻、原因分析透彻、建议科学,全面回应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决定精神,彰显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强化审计监督作用赋予的新任务,同时深刻分析存在的体制机制原因,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紧扣热点、探根究源,不断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特点,是审计工作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的满意“答卷”。 作为审计工作报告的固定板块,今年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亮点颇多,揭示了违规套取和使用资金等问题,以及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三公”经费和出国费管理使用中的问题,还揭示了少数部门及单位利用政府权力或依靠行业资源收费获利的问题。可以看出,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正在积极尝试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抓手、结合中央部门履职尽责情况开展审计,注重研究分析和推动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运行更加廉洁高效。 一、坚持依法审计、问题导向、客观求实、鼓励创新和推动改革 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的审计工作以是否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把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既不以新出台的制度规定去衡量以前的老问题,也不生搬硬套或机械地使用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旧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做到了坚持依法审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客观求实,坚持鼓励创新,坚持推动改革。 二、逐步推进审计全覆盖,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积极践行审计新理念,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逐步推进审计监督有重点、有步骤的全覆盖。从审计对象来看,此次审计了42个中央部门及241家所属单位,审计财政支出预算1891.62亿元,占这些部门当年支出总预算的36%,覆盖有重点;从审计覆盖周期来看,以当年预算执行为重点,重要事项适当延伸和追溯,对部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进行了分阶段实施试点,覆盖有步骤;从审计内容来看,对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部门履职尽责情况等均有所涉及,覆盖有深度;从审计结果来看,审计追回了资金、完善了制度,覆盖有成效。 三、继续关注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保障财政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审计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财政财务收支,通过关注经费使用和资金安全,从中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线索,分析原因,堵塞制度漏洞。针对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的人员经费挤占项目经费和公用经费问题,不再简单反映问题,而是从体制机制方面入手,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分析事业单位预算保障方法和保障制度,提出建议,体现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和实事求是两手都硬的优良作风。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各部门违法违规行为虽时有发生,但相比往年已有明显减少,“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的预算控制严格,公车改革凸显成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四、聚焦权力运行,推进简政放权,维护社会公平 近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改革,陆续出台制度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审计工作紧跟改革热点,回应百姓关切,关注部门权力运行,重点揭示部分领域利用评比达标或评审等活动,利用部门行政资源或影响力,不同程度的获取小团体利益。审计工作不仅要促进“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还要积极推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促进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发挥国家审计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曾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