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随后,“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被多家媒体冠以“2015年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等称号。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才能拥有“获得感”。直白一点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为确保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就业等领域投入大量公共财政资金;十三五规划中亦提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目标。 作为国家治理基石和重要保障的政府审计,近年也在民生领域频频发力,民生审计逐渐成为审计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审计人员工作的新方向、人民群众赞誉不绝的大实事。今年审计工作报告公布的数个违规问题都涉及民生领域,让人印象深刻,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审计机关践行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审计理念。 民生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那些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密切相关领域的政策落实情况和公共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鉴证的行为。实际上,早在1983年政府审计制度草创之时,我国的审计机关就已经在探索民生审计实践,当时大家对民生审计这个概念认识并不深刻,但各地组织的对涉及“三农”、土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环境保护等资金和群众关心热点问题的审计,其实就是民生审计。 进入新世纪后,党和人民对审计机关的支持和信任与日俱增,民生审计亦获得空前重视,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民生审计的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之。一是民生审计的高度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不断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先后组织对全国社会保障资金、汶川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进行了审计,并即将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全面审计,社会反响强烈。二是民生审计的力度不断加大。审计机关在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中密切关注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坚决查处相关责任人。如2015年8月审计署审计发现农村危房改造、精准扶贫等一些民生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有关项目推进缓慢,并进行了严肃问责,有效震慑了一大批乱政者和懒政者。三是民生审计的宽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审计机关以促进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维护人民利益为基本落脚点,陆续开展扶贫、“三农”、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教育、救灾等项目的审计工作,民生审计的外延大大扩展。 民生问题无小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的宏图大业,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审计机关应继续加大民生审计力度,执审为民、捍卫民利,确保惠民政策落地生根、不断完善和发挥实效。(冯晓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