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新鲜出炉,报告全面反映了这一年来审计工作情况。2015年,审计工作紧密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为“十二五”审计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审计署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积极推进“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一手抓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成效显著。从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看,2015年审计署在坚持依法审计,坚持鼓励创新,坚持推动改革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决算草案、财政存量资金、转移支付、税收征管等财政审计,“三农”、教育、医疗、社保、扶贫、保障房等民生审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等资源环境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体检”任务。审计中,一方面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全年共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900多件,其中通过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资本市场风险管控和跨境资金流动、证券市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等情况,发现并移送了一批涉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线索,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注重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密切关注改革措施的推进和协调配合情况,关注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提出解决突出问题和推动长远发展的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消灭问题才是终点。审计过后,公众更为期待的是,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那些问题,有关部门是怎样追责的,又该怎样防范于未然。因而,审计风暴之后,必须掀起整改风暴、问责风暴。2015年底刘家义审计长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八次会议做了《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对审计署等7个中央部门、单位进行了专题询问,这是国务院首次以当面报告形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也是全国人大首次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专题询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和专题询问情况均向社会进行了公开,在社会舆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体现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加强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的要求。同时,审计署积极探索并初步构建了以审计结果公告为核心、涵盖重大审计政策发布、具有审计工作特点的全方位政策解读机制,尤其是与权威媒体开展合作,推出“解码审计”等拳头产品,帮助公众更好地读懂、读深审计结果,有效推动问题整改。 中医强调“强身健体,预防为主,治病为辅”,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要从根本上探索解决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2016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对深化改革、探索创新中出现的一般性不规范行为和工作失误,从促进提高规范的角度,及时予以提示提醒,促进改进完善;对审计中发现不适应甚至阻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制度规章、体制机制,主动揭示反映,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从根本上防止屡改屡犯,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长效机制。“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理念,使得审计工作由过去的事后监督,逐渐转移到事前警示,同时注重保护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对突破原有制度和规定,但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化解产能过剩,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质增效,有利于化解库存扩大有效供给,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创新举措,坚决给予支持和鼓励,大力推动形成新的制度和规范。另外还重点关注影响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制约和阻碍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制约和阻碍结构性改革推进,制约和阻碍创新创业激发活力,制约和阻碍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和阻碍转型升级提高绩效等体制机制性问题,及时的进行揭示、反应,大力推动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力求推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积极发挥审计作为政策落实“督查员”和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柯宇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