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救助是一项通过中央、省、市及县财政安排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参合参保,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城乡低收入家庭中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通过对符合政策规定的救助对象在住院和门诊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救治自付费用进行救助,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XX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2005年开始实施。十年来,城乡医疗救助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增加了救助病种,扩大了救助范围,提高了救助比例,救助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XX市社保体系中所起到的保障作用,XX市审计局决定针对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执行情况做一次专项审计调查,查看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绩效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全面摸底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一行对该市部分城乡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进行了抽查,重点抽查定点医院是否及时足额与符合政策的病人报销住院医疗费用。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结算方式分为两种,一是“一站式”即时结算,即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门诊大病治疗的费用结算时,除扣除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及大病保险救助部分外,即时享受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的救助,只需缴纳自付部分的费用;二是非“一站式”结算,指救助对象提出申请,经所在的居(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县)民政部门审批等程序后,由财政部门将救助资金发放至救助对象。 初露端倪 根据前期摸底情况,审计组决定延伸调查乡镇卫生院。在延伸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组长周清和组员张文涛、马玉涵一行来到XX区城乡医疗救助定点医院XX镇卫生院。卫生院院长俞某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邵某热情接待了审计组一行。俞某向审计组一行介绍了卫生院的医疗卫生工作,周清请俞某重点介绍一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执行情况。俞某拍着胸口说:“我们卫生院虽然医疗条件有限,但是这镇上十里八乡的村民基本都在我们这就诊。现在政策好了,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们都是按照政策来办事的。”马玉涵问:“你们卫生院的医疗救助程序主要是什么样的?”俞某:“我们院是城乡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这个具体的程序我们都是按照政策来的。”一旁的邵某赶紧补充到:“来我们院就诊的病人,符合救助条件的都享受了医疗救助。” 周清:“好的,谢谢你们的介绍。麻烦你们把2014年的城乡医疗救助结算单、住院病人名录信息、住院病人费用报销清单和财务资料等一起送到审计组,有什么问题我们随时沟通”。 乘胜追击 审计组根据报送的资料和电子数据全面开展审计工作。为了寻找突破口,张文涛在查看卫生院提供的城乡医疗住院救助结算单的同时,决定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进行电话调查。张文涛拨通了一个住院病人的电话:“您好,我是XX市审计局的,我们现在正在开展一个调查,有些情况想向您了解一下。”对方表示很疑惑:“审计局?你们是骗子吧”还不等张文涛开口,对方直接挂掉了电话。一旁的马玉涵笑道:“是不是你的普通话太标准啦,人家老乡一听就觉得不是我们当地人。”张文涛哭笑不得:“那能不能请我们的当地人马大美女出面啊?”马玉涵笑道:“那我这个当地人试试吧,来感受一下我们当地方言的魅力。”马玉涵再次拨通了刚才那位病人的电话,但是刚一表明身份,对方就打断了:“你们这些骗子真是的,刚刚才打过的,现在换个人又来打,我跟你们说,不要再打啦”说完就摁掉了电话。这下轮到马玉涵哭笑不得了。电话调查这招行不通,张文涛在向周清汇报后决定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 四月的天气已经渐渐炎热了,张文涛骑着电动车在XX镇走街串巷。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对方是一位农村五保户,表明来意后,老乡很热情的把张文涛请进了门。张文涛仔细询问了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结算问题,老乡如实答到:“我是去年7月份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住得院,花了2000多块钱,后来医疗报销下来之后我算了一下,只花了100块钱不到”张文涛一听,心里犯嘀咕:这明显不符合“一站式”医疗救助的程序啊。他接着询问:“您是出院的时候支付了全部的医疗费用吗?”老乡答:“是啊,当时付了2000多块钱。”张文涛问:“您说后来报销下来,您还记得是什么时候的事吗,具体享受了哪些补助你了解吗?”老乡答:“钱是后来11月份的时候打到我的卡上的。哪些补助我不了解,因为我身体不好,所以经常去医院看病,我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就先找亲戚朋友借钱,等报销下来了再把钱还上。但是通常都是过好几个月报销才下来,经常借着别人的钱我都不好意思了。”听了老乡的一席话,张文涛心里很不是滋味。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就是为了减轻救助对象负担和为救助对象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但是面前的这位被救助对象很显然还不了解这一政策,也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政策带来的便利。这是特例呢,还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不是政策执行中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接下来的走访,张文涛又陆续发现了不符合“一站式”医疗救助的程序的现象。发现问题的张文涛立即向周清汇报了这一情况,审计组决定从会计凭证中找到突破口。审计组通过查看该卫生院的相关会计凭证,发现在2014年度进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时,并没有先行垫付余某等14人(次)城乡医疗救助资金9737.43元。难道这笔救助资金被医院私自截留了?审计组决定对财务人员邵某展开询问。 水落石出 周清直接开门见山道:“邵会计,关于你们医院去年的医疗救助,有些问题想向你核实一下。你了解‘一站式’结算的流程吗?”邵某:“了解啊,就是我们医院通过医疗救助‘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进行救助”周清追问:“邵会计,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应由医疗救助资金支付的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这点你了解吧?”邵小梅支支吾吾:“恩,这个……这个,应该是这么规定的吧”周清一改刚才的和善,义正辞严到:“我们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现在给个机会给你,自己交待清楚”,邵小梅顿时傻了眼:“领导啊,该发的医疗补助我们都发了,不敢不发的”,一旁的马玉涵过来缓和气氛:“邵会计,我们也不想为难你,到底是怎么个程序,你就如实告诉我们吧”,张文涛这时也拿出了相关的会计凭证出示给邵某看。眼见已经瞒不下去了,邵某一五一十的交待:“按照程序是应该先由医院垫付医疗救助部分的资金,病人只需要缴纳需要自己负担的部分,但是我们院资金有限,不想提前垫付这笔费用,就想着等报销下来再发给病人。所以我们在去年的11月份报销下来之后,再通过医院的工资过渡户打给救助对象的。我们想反正病人也不了解政策,以前没有‘一站式’结算时,病人也都是通过这样先垫付后报销的方式拿到补助的,所以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人质疑过”。邵某陈述的情况和审计组掌握的情况相吻合。 在2014年度进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时,卫生院并没有先行垫付余某等14人(次)城乡医疗救助资金9737.43元,而是到当年11月通过报销获得该笔城乡医疗救助后,再利用该医院工资过渡户打卡到相关救助对象户。这与政策规定的“……即时享受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的救助”明显不符合。 鉴于上述报销行为没有按流程及时结算,审计组一行责成XX镇卫生院所在区域的民政部门对XX镇卫生院进行了处罚,该区民政部门于2015年1月中止了与该卫生院“一站式”即时结算的协议。 深挖细查 随后,审计组还有针对性的对XX镇卫生院的住院人员进行了解。马玉涵结合该院的住院病人名录信息、住院病人费用报销清单等信息,发现有3名住院病人既不在医院的城乡医疗救助病人名录库里,也没有任何享受城乡医疗救助的报销清单凭证。马玉涵立即向周清汇报了这一情况。周清要求马玉涵立即调查这3名病人的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政策救助的条件。马玉涵随后采集了这3名病人的个人信息,发现这3名病人确实是符合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内的救助对象,但是这3名病人自己并不清楚自己可以享受城乡医疗救助的相关医疗待遇。根据这3名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清单计算,他们可以累计享受医疗救助资金1627元。周清听了马玉涵的汇报后说:“虽然这笔救助资金的金额不多,看上去像是小事一桩,但是涉及到群众利益的就没有小事情。我们审计的目标就是要反映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 由于XX镇卫生院已经被取消“一站式”即时结算资格,这笔本来可以及时报销的费用长达4个多月处于无人问津状态。审计组并没因金额“小”而“放过”此事,立即要求相关责任单位联系救助对象和医院,提供医疗就诊资料,启动报销程序。 在审计的追踪下,这笔医疗救助资金已于审计期间全部打卡发放到人。 (注:文中有关姓名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