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龙主唱的一首歌《国家》非常流行。其中有几句歌词: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我来说,家与国的故事从来没有分开过。 1980年的中国虽已开始解冻,但那温暖和煦的春天,仍然还没有到来。当年4月,我出生在河南南部一个贫瘠的小乡村,距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当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所以,我算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人,全程感受了改革开放的光芒。记忆中故乡曾经很落后,5岁前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当时,别说来一辆吉普车,即便大老远来一辆东方红拖拉机,也能惹得我们一群小孩子追着观赏评点半天。不过,经济上虽然贫穷,人们的精神状态却非常好,毕竟包产到户政策使得每家都分到了责任田,吃饱肚子甚至吃上白面馒头不再成为问题。1986年之后村子里逐步有了红砖瓦房,有了走街串巷叫卖商品的小商小贩,村供销社销售的商品逐步丰富。记得当时每次最开心的事情是父亲给我和二姐一两块钱,让我俩去一公里外的供销社买东西,顺便允许我俩买一两份零食吃。1990年后,孔雀东南飞,村子里年轻人逐步大批奔向珠三角。当时每斤麦子的价格也就1角3分钱的样子,按照人均2亩地亩产800斤的标准,在家一个人年收入不超过400元钱。但是,到珠三角进厂打工每个人一个月就能拿到四百到八百的工资,这在当时对乡亲们确实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而且,老乡们从深圳、东莞、珠海带回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新的思维。大家不再只满足于温饱,开始考虑用打工积蓄下来的钱,改善住房条件和经营不同规模的工商业。于是,1994年开始故乡慢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楼房,有了越来越多的商人,以及小型私营企业。 十多年时间里,故乡那个原本贫困的小村庄逐步发展为多个家庭盖起了四合院,建起了小楼房,用上了彩色电视、电冰箱。看着这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场景,我发自内心地感觉改革开放就是好,它给了村民生活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 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99年5月,美国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全国一片激愤。当时,正值高三的我和同学甚至到街上发放传单,宣传爱国情怀痛斥美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和一些同学准备报考军事院校献身祖国国防。当年9月,我考上大学,进入武汉军事经济学院读书。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中部经济中心,兼有陆路、水路通往天下的地理特征和商贸繁盛商品流往域外的经济特色,也是全国国防工业核心基地,这里成为我和同学们观察外界情况、透视祖国发展的窗口,成为我们勾画祖国未来强大国防的基点。军人视驻地为第二故乡,我与战友把武汉当作了家。除了校园内专业课程和政治理论的学习,黄陂训练场军训、木兰山区演习、老革命区红安县拉练、武汉飞机场植树等成为我们的经常性生活内容,我们不亦乐乎地在这个新家奔忙着。每次演习拉练,我们一方面按照军事规定,严格处理自己制造的生活垃圾,另一方面沿途清理公共场合的卫生。记得有次拉练,我们背着背包和步枪行军几十公里快要到达终点木兰山的时候,大家已经筋疲力尽。这时候,队长在前面告诉我们:木兰山是一个风景区,非常美,到那里我们就可以好好歇歇了。于是,大家又鼓起劲,飞奔到木兰山并爬了上去。谁知刚到了山顶,正准备坐下来休息。队长下令:马上清扫木兰山上游人丢弃的垃圾,每人一包带下山。当时,感觉很累,甚至很委屈。可是,看着身边父老乡亲对着我们竖起的大拇指,听着他们高声喊着解放军真棒,心里又特别的美。 大学四年间,我国国防工业换代升级,新的作战理论和作战体系逐步形成,祖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远程输送、精确打击、区域防空、空地协同作战理念开始形成,新型合成作战部队、空中突击旅等新型部队开始组建。记得翻阅着学校图书馆里各种军事刊物,看着苏27、苏30战机以及基洛级潜艇列装我军,特别是当年的庆祝建国50周年大阅兵中大批的新式导弹、坦克列队走来的场景,我们这代青年学子和未来的年轻军官都深受振奋。同时,我的军人津贴从每个月60元逐步涨到160元,军装从87式换装为2000式,军事保障越来越有力,我与新家一起感受着祖国发展的幸福。 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03年,我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安阳驻军。3年后我转业到安阳市审计局。安阳作为殷墟故里、甲骨文和周易文化发源地,它还培育了民族英雄岳飞,产生了巍巍太行山中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这里,我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熏陶,对甲骨文以及周易文化有了粗浅的了解,对岳飞事迹和红旗渠建设的经过有了完整的理解。同时,这里也给了我生活的喜悦,我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妻子和儿女,并考取了高级审计师,发表了多篇文章。从军营到地方政府机关,我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从老城区、西部工业区进而扩展到南部开发区、东部生活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亲眼目睹了以安阳钢铁集团为龙头的多个企业连日生产装车发货的盛况。每日上下班,看着大家脸上幸福的表情,我的心情非常舒畅。 我欣赏太行山脉的风光,也欣赏大山一样不屈不挠性格的太行人,欣赏深深融入当地血液中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半个世纪前,安阳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无数太行儿女依旧不改初心拓荒创业。还记得我和同事2012年在安阳林州审计时,顺路拜访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的情景。从18岁起,这位一只眼睛失明的老人当了52年的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打了1685眼旱井,使百姓不再去远处打水;凭借一双手一把镢头一张铁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建设了白泉山庄,成为一处写生和旅游景点。可是,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他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甚至,温家宝总理在林州会见他以及他去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会议时,他依然穿着上山干活的衣服。他说,穿新衣服不方便干活,也不适应。在安阳这座城市里,我与一群执着的太行人,建设和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不断抬头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 四 日月恒升,山高水长;大潮激荡,淘沙见金。2017年4月,我通过全国公选调入珠海。珠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是与港澳同时从地域上接触的唯一城市,素有“百岛之市”“幸福之城” “浪漫之城” 的称号。珠海蓬勃的发展给了我新的梦想,文明的秩序又让我感受到莫名的亲近。虽然尚未购房,但租住的房屋依然给了我家的温馨,让我对这个家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当年8月,台风“天鸽”正面袭击珠海,破坏严重,满目疮痍。面对台风造成的灾害,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局党组带领下,我与同事们全力投入到恢复家园的紧张工作中。大家拿着笤帚、铁锹、砍刀、钢锯、电锯等工具,全力清理倒伏的大树、刮断的枝叶,刮下的广告牌、刮来的生活垃圾等障碍物,圆满完成了情侣路野狸岛附近、上冲社区等路段的清障任务。由于上下同心,由于众志成城,街道再次回归整洁,生活再度返回安宁,美丽珠海涛声依旧。 从事着审计监督工作,投身到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为这个城市、为这个家奉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也感受着这个家带给我的荣耀。2018年,我看到了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这座大桥历时6年论证、8年建设,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获600多项专利,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作为珠海公民,祖国的发展高度与我有了从未有过的接近。 在人生近40年的成长中,家从单一概念转变为多重意象。无论转到哪个方向,每一次出发都是离开,每一次返回都是回家。脚步与家同时移动,心脏与家同时跳动。立足珠海,憧憬粤港澳大湾区、中原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发展蓝图,展望祖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强烈的共鸣中,我感到了家的强大。家在变,幸福在增添。继续努力,为了我以及我们的家。 作者:贺旭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