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省扶贫先进个人,荣获湖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
他担任湖南省审计厅驻双峰县甘棠镇祠堂湾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精准帮扶,谋划发展,推动祠堂湾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村民生产生活改善,村容村貌改观,村风民风好转。
他是王惠春。
初来乍到,他信心满满
2015年,王惠春上任祠堂湾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他信心满满。他决心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兄弟脱贫致富。
现实很快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村民们叉腰观望,对扶贫计划将信将疑,扶贫工作几乎陷入僵局。经过短暂彷徨后,王惠春静下心来决定转变思路从基础工作干起,逐户走访,问情况、拉家常……深入了解村民所想所需。几个月下来,他把各家各户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山少、水少、田少,不仅仅是因灾、因病、因学,还有民风不正、脱贫信心不足等问题造就了他们的贫困。
扶贫先扶心。
重塑乡村传统美德,打好脱贫思想战,成了王惠春带领的驻村帮扶队的“一号工程”。走访中,王惠春发现一到农闲村里便打牌成风,于是主动找村支部书记恳谈,提出沉迷打牌不仅影响照顾小孩、老人,还容易滋生不劳而获、懒惰散漫的懈怠思想,严重影响脱贫士气,要求村干部带头远离牌桌。村民们渐渐觉得这个城里来的干部说话总是说到点子上,于是慢慢打开心扉,心里有什么疙瘩都爱跟他说,而他竭尽所能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图为王惠春在农户家走访
制定《村规民约》。
驻村一年多,在王惠春的带领下,村里制定《村规民约》,涵盖尊老爱幼、日常起居、邻里相处、待人接物、珍惜良田等九个方面,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整理了村里走出的六位名牌大学生材料,制成村贤榜,张贴在广场;在全村组织评选“四美家庭”,还成立了腰鼓队,组织广场舞、太极拳,提振村民精气神……乡风淳,正气扬,脱贫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实了。

图为王惠春在农户家走访
顽石、丘田,处处是商机
祠堂湾村山脉相连,顽石遍野,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仅0.4亩,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村里缺地,还缺水,全村就一口水井,“水荒”问题造成村组矛盾不断升级。
石头山里怎么脱贫?
王惠春一筹莫展。这时,湘西十八洞村传来“在外租地3000亩种猕猴桃”的消息,王惠春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凉薄的几丘田何不改种猕猴桃?说干就干,王惠春从省城请来专家化验土壤,开辟试验田,不到两年,50亩猕猴桃基地落成,一年创收几万元。
他还看到了顽石后面的商机。
“这么多惟妙惟肖的石头,何不利用起来,打造双峰的石林,发展乡村游?”王惠春带领驻村帮扶队,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在石头缝里种上了牡丹、芍药,打通了环山游便道。春天一到,牡丹、芍药竞相开放,游客接踵而来,农家乐生意火爆。牡丹、芍药的根还是有名的中药材,也给村民带来了收益。
用地用水问题怎么解决?
王惠春发动村民,将井边的池塘扩大为蓄水池,井水引入水池,四周围上围墙,从此,村里一年四季都能用上干净水,彻底结束了“饮水难”的历史。同时,他还带领村民清理、整修山塘,有效缓解了生产缺水状况。
三年来,新建和硬化道路4.8公里,观光便道9.1公里,60千瓦的光伏发电每年带来5至6万元的收益,150亩牡丹芍药中药材基地,100亩油茶林基地,50亩红心猕猴桃基地,合心小学旧貌换新颜,村级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村民年均收入跃升至3300元,村民们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心情更美了。

不拘于一事一地,扶一村带一片
按照惯例,驻村扶贫一般是进行定点扶贫。但王惠春带领的驻村帮扶队没有,切实发挥扶贫的辐射效应。
王惠春和工作队员在做好驻点村帮扶同时,惠民措施也兼顾了邻村,改善了周边8个村的孩子学习条件。
以产业为依托,推动周边村红薯片脱销,周边村民都可在村办加工厂打工;改善了全县的村级财务软件,村部广场、图书室、电商平台、金融平台也与周边村共享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