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点审计项目跟踪报道  >  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审计调查跟踪采访报道(2009年5月)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社:为了2亿农民早日喝上“放心水”——聚焦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审计调查的三个“关注点”
张晓松
 
【时间:2010年05月20日】 【来源:新华社】字号: 【大】 【中】 【小】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足量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投入资金致力于农村饮水保障工作,累计解决了3亿多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到2008年底,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致使约2亿农村人口面临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为保障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早日解决这2亿农民的饮水问题,从今年4月1日起,审计署外资运用审计司统一组织17个特派员办事处,开始对水利、卫生等部门,以及19个省近100个县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项目展开审计调查。记者日前在对这次审计调查进行跟踪采访时发现,这次审计不仅高度关注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同时十分关注水质、水价这些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问题。
     关注工程质量  确保中央惠农资金用到实处
    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2006至2008年国家已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195亿元,用于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2008年底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1000亿元,其中又有50亿元用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这些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相关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是这次审计调查的重要关注点。
    为了了解农村供水工程的实际情况,一个多月来,审计人员下到最基层的水源地、供水设施点和农村用户家中,从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招标、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直至竣工情况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调查。
    “从目前审计调查的情况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但审计调查也初步发现一些地方存在配套资金不到位、新增投资项目进度较慢、个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审计署外资运用审计司司长徐吉明告诉记者。
    审计署在组织审计调查中非常深入细致,不仅深入了解工程进度、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而且高度关注工程质量。比如:按照施工标准要求,饮用水管道的填埋深度旱地是否达到0.5米、水田是否达到0.8米。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向当地政府部门指出并要求整改。
    “我们认为,审计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规范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中央的惠农资金用到实处。因此,一经发现问题,我们马上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了沟通,分析情况原因,督促其整改。”武汉特派办副特派员李晓钟说。
    萍乡市对审计意见高度重视,坚持边审边改,对审计指出的问题能整改的立即整改到位,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关注农饮水质  确保农民真正喝上“放心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的因为自打井太浅受到外界污染,有的因地质条件水中含有高氟、高砷等有害物质,有的还含有血吸虫,种种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身体健康。
    “审计不仅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在建工程的质量问题,同时也十分关注已竣工项目的效益。我们一定要让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有效发挥作用,让农民真正喝上‘放心水’。”徐吉明说。
    审计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饮工程使当地农民群众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但审计也发现,个别地方还存在水质处理工艺不到位、水质检测覆盖面小、水质合格率偏低等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卫生部门目前仍未制定详细完善的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制度,二是水质处理和检测费用缺乏保障。”负责该项目审计调查的夏循福说,“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我们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审计建议,希望他们能够从制度着手,加大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覆盖面,确保农民喝上安全水。”
     关注水费定价  确保民生工程惠及长远
    江西省萍乡市麻山镇景星村家家户户祖祖辈辈自己打井取水喝,因为井太浅,水质不好,口味差,而且含氟高,人喝了牙黄。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农饮工程,目前已使该村350户、1340多人用上了“放心水”。
    “这水用着方便,口味也好。”村民黄放朝说起农饮工程赞不绝口,但也有担心,“水费还没定下来,希望价格公道些。”
    从自家打井免费喝水到水管进家花钱买水,农饮工程悄然改变着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水费的合理定价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农饮工程能否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审计发现,各地在实施农饮工程时资金投入渠道很多,既有来自中央的财政资金和来自地方各级的配套资金,也有来自民营企业的投资,以及来自农民的自筹资金。
    “投资渠道多,对于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农饮工程建设步伐大有好处,但也带来两个问题。”据审计人员吴昊介绍,一是一些农饮工程产权不明晰,财政资金投入私营水厂后没有划清股份,无法体现政府对农民用水的补贴效应,私营水厂在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仍然按照市场价收取水费;二是农民自筹资金往往以管道初装费形式向农户收取,各地收费标准差别很大,少则200元,多则1000元以上。
    “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农饮工程建好了,水质达标了,农民也有可能用不起水。”吴昊说。
    为切实降低农饮工程水价,审计部门提出两项建议,一是财政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避免农民自筹资金过高增加农民负担,要继续加大力度,以切实减轻农民用水负担;二是通过落实农村饮水优惠电价政策降低水价。据测算,若按农民生活用电每度0.65元的标准,则部分地区水价可以从目前的每吨1元下降到0.7元;若用农村生产灌溉用电标准,则水价可以更低。(完)
    

     
    中国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审计  确保2亿农民喝上“放心水”

    新华社北京5月日电(记者张晓松)审计署目前正组织全国17个特派员办事处200多名审计人员,对水利、卫生等部门和19个省近100个县展开审计调查,以摸清上述地区截至2008年底农村饮用水安全总体状况,揭示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尽快解决当前约2亿农民面临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据负责该项审计调查的审计署外资运用审计司司长徐吉明介绍,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审计调查是审计署2009年“重大民生工程”审计项目之一,审计署对此高度重视。从今年4月1日起,审计调查工作陆续从以下三个层次全面展开:一是对相关中央部委主要是水利部开展审计调查;二是对选取的19个省开展审计调查;三是对抽取的近100个重点县开展审计调查。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但审计调查也初步发现一些地方存在配套资金不到位、新增投资项目进度较慢、水质检测覆盖率低、个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投入资金致力于农村饮水保障工作,已累计解决了中国3亿多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但到2008年底,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致使约2亿农村人口面临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地区高氟、高砷、苦咸水等水质问题仍然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取水不便、水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2006至2008年国家已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195亿元,用以解决108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底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1000亿元,其中又有50亿元用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可解决157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国家将解决60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这样,中国原计划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