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先争优展风采  >  身边典型 > 正文
 
做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记审计署境外审计司一处处长刘瑛
创先争优展风采系列宣传之十六
 
【时间:2011年08月18日】 【来源:审计署机关党委】字号: 【大】 【中】 【小】
    刘瑛是审计署境外审计司一处处长。境外审计司成立还不到三年时间。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她在工作中直面困难、勇于创新,用勤奋、智慧和无私奉献,为境外审计开疆拓土,取得了出色成绩
    2008年,中国审计署第一次参与联合国审计。身处战乱中的异国他乡,面对不熟悉的被审单位和联合国官员充满怀疑的眼神,刘瑛没有被吓倒,她将挑战当作机遇,让困难为激情让路。审计署一共承担联合国9大机构的审计任务,刘瑛主动请缨,带领全处同志负责组织其中7个机构的审计,她还主动要求参加最危险的维和审计项目。2008年8月,按计划,刘瑛要赴格鲁吉亚参加维和行动审计,但此时,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却是战火纷飞。此时此刻去,意味着要面对极高的危险,但是,放弃,却是任何一个中国审计人都不会做出的抉择。9月3日,刘瑛带领审计组按期从北京出发。一路历经辗转艰险,终于来到了危机四伏的维和部队驻地。驻军营地坐落在一个被战争摧残得满目疮痍的小县城,四周被俄罗斯军队全面“保护”着,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引发部队之间难以控制的恶性冲突。刘瑛与同事们克服水土不服、食品匮乏的困难,在高压、紧张的气氛中忘我投入工作。她们冒着危险穿越交战区域,前往维和特派团的后勤基地进行盘点。每天一大早,她就将整理出的问题清单发给联系人,白天追着各部门检查落实,晚饭时一边吃着黑面包,一边讨论一天的收获和进展,晚上继续挑灯夜战,就对方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第二天的思路。经过20多天的艰苦努力,刘瑛带领的审计组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各项审计任务。审计结束时,维和特派团组织了隆重的出点会。特派团首席执行官对刘瑛和审计组其他同事的高效、文明、专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真诚地说,“奥运会让我们惊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你们,让我们也惊叹中国审计人员的文明和专业。”
    如今,越来越多中资的企业“走出去”求资源、要市场、树品牌,越来越多的非经营机构走出去交朋友、扩影响,如何防范境外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审计署审时度势,在2008年成立了境外审计司,将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重任交给了这个年轻的司局,而刘瑛所在的一处,则承担起了开拓这一全新领域的重任。
    三年来,刘瑛带领全处同志,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创造性开拓境外审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09年,审计署组织首次中央级单位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调查,她和同事们联系走访多家部门,用最短的时间理清了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政策体系。在境外审计期间,尽管时间短,任务重,但刘瑛和同事们一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全面调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不仅摸清了特定区域内境外国有资产的总体状况,还通过10个机构的重点审查,揭示了一部分境外国有资产产权关系不清、离岸公司管理薄弱等问题,给有关中央单位和境外机构以巨大震动和警示。审计成果汇报给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后引起高度重视,为国家出台一系列涉及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廉政约束政策提供了参考,为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全面开展境外审计打开了路子。
    境外司工作面广,在世界各地,一天24小时的每一分钟都有境外审计人员在工作,而且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过去三年就有三人在审计现场感染恶性疟疾。境外审计工作受制约的因素多,审前无法现场调查,审后无法补充资料,通常4周之内要完成现场作业。这些特点对业务运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刘瑛作为处长,坚持探索扁平化的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做到每一个审计工作底稿在交出去之前都能在24小时内复核完毕,每一项工作成果都能让所有同志共享,每一个重要事项都能得到最及时的解决……扁平化不仅提高了效率,增加了透明度,更重要的是,为审计管理创造了民主的氛围,为创先争优提供了竞技的舞台,比学赶帮超在境外审计中蔚然成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