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新疆人称之为“梧桐树”,是新疆的英雄树,遍布天山南北,守护着大漠,守护着边疆。
两年前,借着中央对口援疆的东风,新疆迎来了“金凤凰”———19个省市的对口援助。凤凰是吉祥鸟,凤凰的到来给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梧桐树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经济欠发达的区情,借中央政策支持和各地对口援疆的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进新疆经济实现科学快速发展。2011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疆生产总值达到6575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2297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646亿元,增加了7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1亿元,增加了3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3亿元,增加了1886亿元。
5月30日,第三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两年来对口援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对口援疆的强力推动下,天山南北形成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局面,做到了全面援疆、民生优先,同时坚持科学推进、规划先行,制定特殊支持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互动互利援疆热潮。
援疆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饱含审计人的心血,作为经济监督部门的审计机关,通过审计促进把援疆资金用好,为援疆工作取得成效提供有力保证。
2011年5月24日,审计署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了援疆投资审计培训班。来自新疆审计厅、受援的12个地州审计局及所属82个市、县审计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系统的共计240余名学员参加了为期8天的投资审计业务培训,为开展援疆项目资金跟踪审计打下了坚实基础。审计署、新疆审计机关、各援疆省市审计机关认真研究援疆资金审计的方式方法,从援疆实际出发,整合审计资源,最大化发挥审计效能,明确了审计分工。“交钥匙”工程由援建方负责审计;“交支票”工程以援建方为主,受援地区配合审计;合作共建项目,以资金量大的一方为主进行审计,其他项目由受援方审计。
据了解,各援疆省市政府性援疆资金的80%被安排用于民生建设。2010-2011年安排实施了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双语”教育、村级卫生室等自治区地方项目1448个,援助资金134.4亿元。同时,各援疆省市坚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充分发挥与受援地之间的互补优势,积极引进优势企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市场对接,努力提高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2011年19个支援省市企业开工建设经济合作项目1663个,实际到位资金1087亿元,同比增长60%。一批产业援疆项目的落地生根,对促进受援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增收和百姓就业发挥了显著作用。
为了保证这些资金的有效使用,审计署、新疆审计厅以及各有关省市审计部门快速跟进,各负其责,对援疆资金及新疆的配套资金进行跟踪审计,确保国家资金安全。2011年,新疆审计厅和地州审计机关派出多个审计组,对2010年、2011年援疆项目开展了跟踪审计,共审计和调查了134个援疆项目。其中,自治区审计厅对伊犁州、昌吉州、哈密地区3地州、15个县(市)的57个援疆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伊犁州对33个“共建及拼盘”援疆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塔城地区与援建方审计机关组成联合审计组,对18个“交支票”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博州对全部25个援疆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喀什地区对安居富民“拼盘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并对审计结果进行了公告。审计结果表明,虽然援疆项目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但从总体情况看,项目进展顺利,资金管理比较规范,使用效果较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各参建单位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不断规范资金管理流程,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有效地发挥了援建项目的综合效益。审计还针对一些项目建设程序不合规等问题,提出了审计建议,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了整改,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
援疆项目建设离不开审计的监督,有审计署、新疆审计机关、各援疆省市审计机关保驾护航,援疆项目资金必将为新疆经济社会大建设、大发展、大开放、大跨越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日的新疆必将更加美丽动人,富裕繁荣。(摘自2012年11月2日《中国审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