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小吴是家住北京郊区昌平的上班族,几年前从昌平到市区还需2小时,但随着2011年地铁昌平线的开通,现在只需45分钟。2011年,房山线、亦庄线、15号线一期、昌平线、大兴线5条轨道新线同时运营,5座新城进出北京市区的距离均缩短至1小时以内。
“十一五”期间,北京先后建成10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线路从原先的4条增加到14条,运营里程达372公里,轨道交通运营基础网络已初步形成。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审计的服务与推动。2009年起,北京市审计局开始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进行审计,为首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保障资金安全 服务新经济增长点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央启动4万亿投资以拉动内需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北京市立足民生抓城建,将轨道交通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培育奥运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4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发布了《关于在轨道交通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对轨道交通建设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在保障资金安全运行中,大型投资设备是投资中的关键环节。审计人员深入施工一线,跟踪大型投资设备使用过程,以确保投资的真实性。地铁14号线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中一条连接东北、西南方向的“L”型骨干线,工程中使用的盾构设备造价高达1亿元。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中了解设备合同执行和相关费用等情况后,下井实地察看了盾构机掘进准备工作,对该设备的费用构成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确保了政府资金的安全使用。
根据相关规划,2020年,北京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到660公里以上,实现“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建设目标。由于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工程变更情况复杂等因素,长期以来,大部分已建成通车的线路未完成工程结算,影响了工程尾款的支付。对于连续承担建设任务的参建单位来说,面临很大资金压力,北京市政府一直关注此问题的解决。
2011年北京市审计局对地铁5号线和10号线一期开展了竣工结算审计。通过审计,两条线共核减多计工程款33.62亿元,有效控制了投资规模,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实际建设成本,既保证了施工方的利益,又为市财政节约了建设资金。
关注拆迁问题 构建建设优质环境
拆迁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社会影响大。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管线改移、交通导改等环节常会产生商补争议、扰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程进展和既定目标的实现。
地铁5号线东城区东单站至雍和宫站区在施工期间因振动原因,给区域内房屋抗震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计划搬迁1010户。因地处北京东单繁华地段,居民搬迁积极性不高,审计时,仅搬迁171户。针对问题,北京市审计局在对5号线竣工结算审计期间组织市发改、市财政、市建委、东城区建委等部门进行研究,最终决定由建设单位对原拆迁区域再次进行振动测试,以查明地铁运营对地上房屋建筑物的影响;由房屋鉴定部门对原拆迁区域房屋的安全、抗震情况进行鉴定,以此为基础合理估算全部房屋的修缮费用;由审计部门对费用审核,根据审核结果为房屋修缮合理预留资金。在保持不拆迁的情况下保证了当地居民住房的安全。
针对审计发现的拆迁费用预算虚高、扩大征地拆迁范围、补偿事项无依据等问题,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市轨道交通房屋征收及征地拆迁资金管理和结算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拆迁资金管理和结算管理的责任主体、拆迁资金的拨付要求以及违反规定的责任追究办法等,对于规范和加强北京市轨道交通房屋征收及征地拆迁资金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制度建设 提高规范化运营水平
北京市审计局在保障投资资金真实合法、投资控制措施到位等方面促进了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制度的完善,提高了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规范化程度。
审计中发现,在资金筹措中,市、区两级应承担资金的比例、范围和内容不够明确,直接影响了轨道交通建设的财政保证。审计人员随即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系统分析并出具专题报告,最终促成相关管理规定出台,对资金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规范,确保各区县资金及时到位,减轻了市财政的筹资成本,拓宽了筹资渠道。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落实审计建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前期立项、初步设计、征地拆迁、施工前现场准备、项目实施及工程决算等六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职责。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针对所有在建轨道线路,定期召开投资控制分析会,充分开展概算投资分析,明确责任部门和概算批复时间要求,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推进审批进度,完善投资审批程序。(摘自2012年10月24日《中国审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