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  审计人员学报告 > 正文
 
审计关注中小学布局调整 关系教育大民生
审计署济南特派办 韩丽娜
 
【时间:2013年07月11日】 字号: 【大】 【中】 【小】

多年没回老家了,端午节回到农村老家探望亲戚,发现表哥家的孩子都在县城里面上学,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住校了,我很奇怪,问表哥为什么不在附近上学,县城离家四十多里路,孩子很小就住校,家长都放心吗?表哥无奈地叹了口气,没办法,附近的学校都撤并了,生源基本都集中到县城的外国语学校等好学校,学校新盖的大楼,有宿舍,住很多学生,这还比那些离得远的镇上的学校不能住宿强多了,能去县里上为啥还在镇上?回家一查,原来这属于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国家对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要求,始于2001年。在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我欣喜地看到,审计署关注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这一涉及民众民生的大事,对此事项开展了专门的审计调查,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又搜索到了审计署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结果公告:从审计调查情况看,各地基本能够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工作进展总体比较规范,但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片面地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一刀切,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看似小小的布局调整,实际关系着农村教育这件民生大事。


布局调整有何积极作用?

  
  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政策的大背景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牧、草)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各地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益。

    政策实施十余年来,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审计署的公告显示: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办学规模和效益,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的优化,提升了办学标准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客观上,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远地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了很多不达标的学校,一些农村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费用增加,而寄宿制的学校伙食、管理和住宿条件也是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偏远的地区。学生上学时间变长,有校车的学校交通的安全隐患问题,还有的家庭由于路途变远干脆选择了辍学。像我表哥的孩子一样不去镇上而是去县城上更好的学校的学生大有人在,只要家庭条件许可,就去更好的学校,这样生源向县城集中,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紧张,而镇上的学校生源不足逐渐萎缩。

    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与在基层教育部门工作的同学也讨论过,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首先,这项工作对应具体的考核目标,在实施时是否硬性规定撤并学校时间和数量,只注重规模效益,没有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学生就学困难等实际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减少过快。其次,学校撤并过程家长群众是否表达了意见?有没有诉求通道?程序是否不规范或者没有程序?那些没有撤并的偏远的中小学和教学点,是否没有资金和人力投入办好?如何才能避免走入自然消亡的境地?

   
中小学布局调整应符合社情民意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分析审计署的审计调查结果,在深入实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教师、干部、家长和农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制订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规划。制定规划要充分考虑偏远地区学生距离远、上学难的实际,避免因布局调整造成失学、辍学和新的上学难。教育部门应建立布局调整的听证和公示制度,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程序确定可以撤并的学校,应先建后撤。同时,还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如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卫生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韩丽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