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  审计人员学报告 > 正文
 
高速公路缘何成为“高价公路”
审计署投资司 史小明
 
【时间:2013年07月15日】 字号: 【大】 【中】 【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建设到拥有5万多公里网络的巨大变化,高速公路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但高速公路收费高、收费还贷年限长,甚至一些早已收回投资的高速公路却仍然收取高价通行费等乱象,一直备受社会各界人士诟病。
    高速公路缘何成为“高价公路”始终是社会讨论热点,其原因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审计署近期披露的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长春至珲春支线和广州绕城路南段、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泉州至南宁高速公路等5条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的财务审计状况中一探究竟,这一公告内容在6月27日刘家义审计长代政府向人大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从审计公告中我们欣慰地看到,审计署在捍卫国家财政经济高效、安全使用方面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鞠躬尽瘁。据审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审计共投入100多名审计人员,现场审计100余天。最终,审计署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项目超概算、违规招投标、假发票入账等问题,再一次为高速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敲响警钟。
    分析审计公告,笔者认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虚高是导致高速公路成为“高价公路”的原因所在,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单位投资控制意识不强,花钱大手大脚。高速公路投资额巨大,动辄上百亿。投资额巨大导致建设单位主观控制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不强,认为建设资金可以“随便花”、“足够花”,因此在与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的价款结算上节约意识不够,从而推高了项目建设成本。二是项目建设缺乏竞争性,招投标不规范和层层转分包现象严重推高建设成本。高速公路建设中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现象严重,项目建设的竞争性不足,不利于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为数不多的建设单位在“潜规则”作用下拿到大量建设任务后,又因为自身力量不足,而将工程进行转分包,无形中增加了项目建设环节,导致建设成本层层增高。三是施工企业虚列成本,大量使用假发票入账,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在“历尽艰辛”拿到项目建设资格后,为了弥补“前期损失”,更为了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常采用的手段就是用假发票入账,套取建设资金违规使用。
    诚然,高速公路成为大家口诛笔伐的“高价公路”的原因绝不仅止于上述三点,但审计署的公告再一次向公众揭示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顽疾”。“伤疤”已然撕开,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对症下药”,以及如何能够“按时服药”。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高速公路建设领域改革不失为一剂“良药”。一是打破垄断、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采用多种融资方法改变过去单一的贷款建设、收费还贷模式,通过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拓宽融资渠道等的;二是加快高速公路企业化经营步伐,长期以来高速公路建设主体政企职能交叉严重、权责不分,既阻碍了建设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又增加了办事环节、降低了效率;三是推进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养护的市场化,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之后,需要做的是引入竞争、提高效率,推广特许经营,从而实现运营管理和养护的市场化。有了“良药”,谁来保证高速公路“按时服药”?审计署的跟踪监督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促进高速公路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和加强廉政建设,是老百姓的心中所盼。笔者真心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速公路终有一天不再是“高价公路”,而成为老百姓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之路”。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