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  审计人员学报告 > 正文
 
借之以利刃,还之以民心
审计署太原特派办 杨志军
 
【时间:2013年07月15日】 字号: 【大】 【中】 【小】
    近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揭示的问题比往年更多更全,表述更加直白,分析更为深刻,用词更加通俗,让人更能看得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近几年舆论调查,关注审计报告已经逐步成为许多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是了解国家大事、民生生活等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审计报告让老百姓心中有了底。20年前,审计机关去参加一个会议,报名说是审计署,对方写成了姓沈的沈,到了会场之后还在找个人,问老沈来了没有(来源于2006年第一财经日报)。从最初的不知名,到现在的不惧名,审计工作一路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始终坚持敢说敢为的本色,扎根于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
    审计的误与务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普通民众真正了解审计的不多,有的人认为审计和会计就是一回事,审计是看看帐、对对数、出出报告,嘴上一说,底下照做;也有人说审计就是经济警察,手里有权,兜里有钱。在被审计的人眼中,有人怕审计,审计就是查问题找麻烦,防火防盗防审计;还有人不怕审计怕点名,觉得点了名面子上过不去,给上级交代不过去。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视察审计署时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揭示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推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有力保障(来源于6月18日人民网)。
    审计之投名状
    审计署将别人公告于天下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在了阳关之下。谁来审计“审计署”,审计监督如何“被监督”的声音从未间断。同时,关于审计有关的负面新闻也不绝于耳,审计局长欠债跑路,单位豪华接待,审计人员机场劣行…有的事件还在被不断放大炒作。2003年的“审计风暴”以后,审计署被抛到了舆论热点和民众监督的风口浪尖上。
    2011年,审计署率先公开“三公经费”,在中央部门经费支出公开制度的推行方面立了个标杆。2012年和2013年,审计署更是公布了自己详细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不仅有“总账”,还拿出了“明细账”,让老百姓能看的明白,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正身”的同时,审计署还主动邀请财政部等其他单位来审计署检查财务支出情况,先后与监察部、人社保共商出台了多项审计人员纪律条例、审计工作准则等制度办法。审计署一直在以各种积极的姿态实现着自己所提倡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审计理念。
    审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审计监督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是国家钱财的守护者,是经济运行的体检者,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国之守护,民之福祉。审计不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为广大的老百姓办事,是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利去为老百姓谋实事,是以审计“倒逼”制度改革让老百姓真正获得改革红利。因此,审计报告从最初的政府内部材料走到今天的审计结果公告,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是社会监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的报告更接近于民心,阳光的形式更有利于改革。
    在审计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社会反响之后,审计署也成为了人们所“审计”对象。审计署如何严于律己,加强透明度,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如何改进完善,加大审计力度,出台合乎民意的审计报告,更好的反贪反腐、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这是民心所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