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  审计人员学报告 > 正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别好心干了坏事!
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 张 亮
 
【时间:2013年07月15日】 字号: 【大】 【中】 【小】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本是应对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生源下降和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通过集中办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民生工程,然而,其政策价值和实际效果却因行政的强力推进而打了折扣。审计署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指出,部分地区片面地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学生就学距离变远,交通安全风险增加甚至部分地区辍学人数增多等问题。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农村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的正式启动。2013年5月,审计署发布的对1185个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1年,我国撤并农村中小学校9.2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数减幅32.19%。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之下,国家政策的初衷是否得以平稳实现呢?
    国务院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目标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规模效应、节约教育经费投入。遗憾的是,“因地制宜”四字说易行难。许多地方在工作中,忽视了布局调整和就近入学原则间的平衡,以超前规划、一步到位的行政命令或指标、限期、考核等强力方式,在未充分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的情况下,撤并农村学校,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为农村学校撤并蒙上了不尽和谐的色彩。在个别地方,一些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被运动式的大量撤并,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权益,在师资条件改善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上学路途变远、安全隐患加大、费用增加的压力。审计署发布的对1185个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1年,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只有24%县配置校车,且其中8%年检不合格,5%驾证不相符,35%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2%未配备逃生锤等安全设备;有49.41万名一至三年级低龄学生寄宿,不仅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审计重点核实的52个县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在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也有许多无奈的数字;在更加平坦的操场和宽敞明亮的教室之外,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农村孩子上学有多难,家长的负担有多重?简单的撤并让孩子不仅面临上学远、学习时间变少、休息不足等困难,更让孩子在衣、食、住、行和享受亲情关爱方面过早地吃到了苦头儿。教育的目标是人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事实证明,乡村学校如果简单地撤并,并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衡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标准并非是撤并的数量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而是能否为当地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审计披露上述问题后,27个省和有关县高度重视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黑龙江、云南等省要求各地制定整改计划,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贵州、湖北等省加强了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科学性的研究,制定了科学推进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吉林、广西等省采取安排交通补助、加大治理非法运营车辆力度、加快校车牌照发放等措施,努力解决农村学生交通困难;山西、四川等省结合实际,将部分已撤并的农村教学点恢复办学,以满足边远地区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