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  审计人员学报告 > 正文
 
关注“更重要的事” 审计署带了一个好头
审计署上海特派办 杨建荣
 
【时间:2013年07月15日】 字号: 【大】 【中】 【小】
    2013年上海地区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颇耐人寻味,题目是“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公布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既有白领吐槽职场得失,也有学者阐述人生哲理。但粗略看过,大多仍围绕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鲜有上升到群体、社会层面。其实,正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机体,同样也需要有自觉承担起关注“更重要的事”的制度安排。问题是谁来关注?关注什么?如果用稍显学术化的语言来归纳一下,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表述为:在日趋多元化、多中心的经济社会治理结构中,什么样的治理主体或者机构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前瞻、更深刻的信息,进而有助于达成均衡各方利益的良性治理?
    为抛砖引玉,暂且从今年上半年媒体集中报道的两个财经热点说起。四月份“债市风暴”进入高光时刻,由审计部门最早揭露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种种利益输送黑幕被媒体纷纷起底,不仅仅是媒体在追问这场监管风暴的发起者,就连很多业内人士也后知后觉的困惑——“为什么这次审计署会来管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问题”?其实,与其说是因为审计机关正将金融审计的重心从传统信贷业务向债市、证券、信托、保险、外汇交易等新兴领域转移,不如说是根源于审计署依法审计、独立监督理念的重构和全面摸底、全程监控能力的凸显。业内人士如果能够把目光从K线图上稍微移开一会,关注一下审计署的公开披露信息,就会发现早在2010年,审计署就已经在突飞猛进的债券市场领域挖出了通过银行间债券交易非法获利的典型案件,蛀虫的手法无外乎内外勾结、通过开设丙类账户低买高卖从中牟利。3年间,犯罪分子依旧“轻车熟路”,依旧“重蹈覆辙”,而审计部门不仅对银行间债市的审计模型日益成熟,而且将审计重点从二级市场拓展到一级和一级半市场,更重要地,审计部门还一直坚持从制度层面入手考虑,推动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发改委、交易商协会等多部门联手规范债市交易规范和监管制度。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1年6月向全国人大作《关于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揭示了“记账式国债招投标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的源头问题,此次四月“债市风暴”中更是通过多部门联手完善整个监管体制,足见审计公告中有关落实整改的提法绝非空话,最终目的是为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加可靠的政策选择。
    如果说打击腐败、完善制度本来就是总理交给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还不足以说明审计署在整顿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关注了“更重要的事”,那么认真解读一下最近审计署公布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所引发的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的热议,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超脱的视野、审慎的态度和长远的谋划,审计部门就无法以“经济卫士”的姿态更好地履行自身使命,也就无法应对我们共同的期望。继2011年审计署公布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普查情况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再次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组织了抽查,审计公告中12.94%的债务增长率引人注目,审计揭示的地方变相融资突出等新隐患更发人深省。审计署能够持续追踪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绝非偶然,在审计署网站发表的《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就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答记者问》中就提及“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的背景,继续深入一步,更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如何在日益加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延续“中国奇迹”的追问和反思。系统掌握第一手真实数据和信息的中国审计机关有必要也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宏观思考和独立判断,这是时代和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
    如果联系同期审计署公布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审计情况、国有金融机构审计情况、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审计情况等多个公告,可以更加清晰地构成一个关于反思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拼图:我们的经济患上了投资依赖症,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发展经济”等名义大量举债,投向依旧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上游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累积,多种本应具备自身活力的经济体形成了对政府投资的非正常依附,下游导致产业投资的低效和房地产市场的畸形繁荣;不仅是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世界工厂”传统产业结构在内外部因素冲击下也已经疲态尽显;大量新增投资项目面临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不容回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扶持和引导效率不容乐观,要实现“腾笼换鸟”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绝。
    因此在当前经济“滞涨”隐忧浮现的严峻局面下,全社会越发需要既“埋头做事”,也“抬头看路”,能够真正全盘考虑、统筹把握,依靠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释放更大的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一个有力前提是包括审计在内的经济监督部门能够持续调查、冷静观察、客观评价,及时反馈政策实施漏洞并加以纠偏,及时提供高价值信息襄助决策部门;能够融会贯通、见微知著,从对经济末梢的深入调查中、从不同经济部门的跨领域审计中发现苗头性、前瞻性问题,站在更高的高度自觉为全社会守望。
    在这方面,审计署作为宪法授权的“全谱系”监督者,具备了先天优势和一定基础,有了良好的起步,值得注意的是,审计署近年来也提出了“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当然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上审计话语权的发挥也还远远不够。一个例证可以说明审计署的努力及其影响,2011年审计署首次公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面审计结果时,正值地方债问题不断发酵、相关机构莫衷一是的关键阶段,以穆迪为首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公开质疑中国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方法有问题、数据有遗漏,做空中国之势如黑云压城,当时就得到了审计署的坚决回应。而今年审计署再次公布地方债抽查结果时,穆迪、惠誉等依旧质疑并下调中国债务信用评级,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穆迪开始基于审计署公布的结果和口径估算中国债务规模而不是抛出新的无端数字,这是对中国国家审计署持续努力和专业视野的变相肯定。
    当然,我们希望审计署继续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更加具体的真相,也希望审计署提供更加全面的分析、更加深刻的解读;希望审计署加大对教育、科技、环保等事关未来的公共事务的审计力度,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希望审计署作出更多基于中国国情的战略思考,提供更富价值的参考依据;希望审计署进一步加强与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不同治理主体的互动和联系,扩大公众参与和知情权。这是因为在当代中国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市场和企业这两大基本实体,还是非正式网络、行业协会等非正式组织,都与政府这一核心治理主体有着比西方国家更为密切和复杂的关联。
    身为专司监督的政府行政机构,审计署理应在完善治理上有所作为,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媒体和公众对审计署的关注点应该从偏好“审计风暴”式的违规违纪问题进一步关注审计机关提出的预警信号和决策参考,从诘问“屡审屡犯”的整改乏力进一步关注相关领域的制度完善和治理改进,从报道“每年一度”的审计报告进一步关注历年审计重点的变化及其背后隐藏的战略思考和布局。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起“更重要的事”,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启蒙。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写下警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当此发展的关键时期,全体中国人在奋力赶超的同时,需要适时盘点一下得失、追问一下本源,诚实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早统筹矛盾平衡之道,避免把手段当成目标,防范局部的利益冲突导致全局性的系统风险。在这方面,审计部门带了一个好头,但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