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审计署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有效履行了监督职责,也赢得了群众信任。
按照审计署党组的部署,行政事业审计司近几年不断加大了民生审计力度,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一系列审计工作。在教育领域,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等审计工作,揭示和反映了有关学校办学收费及教育事业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一些教育专项规划不完善,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脱离实际,影响政策实施效果;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矛盾仍较突出等。在医疗卫生领域,组织开展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揭示和反映了部分地方卫生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些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和建设程序不符合规定,部分医疗机构违反规定加价售药等突出问题。在其他民生领域,组织开展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制度实施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揭示和反映了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差异大、征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审计反映的问题,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比如2012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由省级(直辖市)政府具体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意见》精神在充分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县域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和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切实纠正盲目推进“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做法,保障低年级学生就近走读上学。审计调查的27个省和有关县结合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共完善布局调整工作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40余项;江西、湖北等省的158个县陆续将1235个已撤并的农村教学点恢复办学;各地还采取安排交通补助、加大治理非法运营车辆力度、加快校车牌照发放等措施,努力解决农村学生交通困难。
近几年,民生审计之所以取得这些成效,首先是国务院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创造了依法审计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审计署党组工作安排和部署得力,审计人员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做的深、做的实。这方面,把它总结为“发挥了优势、突出了特点”。从审计机关维护民生方面具有的优势看:
首先,审计人员与基层群众离的近、贴的紧,特别是经过众多民生审计项目的锻炼,增强了群众观点,加深了群众感情,对民情摸的更准、把的更透,工作更有针对性。
其次,审计机关与其他行业管理、市场监督、社会事务等部门相比,工作的范围更加广泛、对象更加多元,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具有全方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优势。
第三,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没有部门利益羁绊,能够严格执法、秉公用权。
第四,审计队伍专业性强、作风硬、素质较高,查问题经验丰富、能打敢拼,能够客观反映情况、深入揭示问题,真正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近几年审计署民生审计工作的特点看:
一是创新组织方式,更好发挥整体合力。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化发展,审计的组织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全国审计“一盘棋”思想,动员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大项目审计。同样,在行政事业审计领域的民生审计工作中我们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2012年我们组织开展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审计调查项目,是历次教育审计中规模最大、参与单位最多的一个项目,组织实施的特点可以概括为3个“大”:一是大兵团作战,全国1445个审计机关参加项目,参审人员7200余名;二是大范围调查,共调查农村中小学25127所,涉及在校生1705.28万人;三是大规模走访,实地走访学生82万人,平均每个审计组走访690人。
二是直面热点问题,更好回应百姓关切。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实施,每一笔资金的投入使用,社会都高度关注,甚至长时间占据舆论的焦点,比如社会抚养费问题,涉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政策敏感性强,经常见诸媒体,网络上呼吁审计加强监督的呼声也很高。2012年,组织实施了9省市45个县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实施情况审计调查项目。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摸清了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一方面,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提高了计划外生育成本,规范和引导了生育行为,对稳定低生育水平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的贯彻落实,也促进规范了计划生育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实施中还存在计划外生育人口统计上报不实,征收单位自由裁量权过大,征收实际到位率低,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审计结果公告以后,推动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和改革环境。
三是立足监督资金,更加注重政策评估。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主要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更多是围绕资金开展工作。但近几年的一些民生审计,在监督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评估,更加关注有关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有的是二者结合,比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有的则是完全的政策审计,对审计人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必须开展“研究型审计”,比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中,我们始终注重加强政策学习和把握,以政策研究指导审计实践,把政策研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多次与教育主管部门座谈,积极学习研究专家学者观点,并针对调查的1185个县区分不同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分类研究了各地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地要区分不同情况做好本地区学校布局规划、细化配套措施、分类分步实施布局调整等政策建议。
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更加依靠基层群众。教育、医疗等民生审计工作,都需要深入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条件比较艰苦,更需要审计人员改进工作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用好用活群众工作法,依靠群众把工作做实。一是广泛调研,工作经验和方法来自群众。项目准备阶段,组织人员赴主管部门座谈、听取意见,摸清相关政策和管理情况;抽调精干力量开展试点审计,进村入户了解实际情况,掌握政策在基层执行和实施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广泛调研、点面结合、上下贯通的方法使审计人员既熟悉了政策规定,又掌握了基层实际情况,为审计项目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发现问题线索。审计人员采取“跳出账本搞审计”,“见人、见账、见物,到乡、到村、到户”的审计方式,多渠道了解情况。在基层,审计人员也遇到一些群众出于某些顾虑不敢如实反映情况,个别地方还存在阻挠、威胁审计的情况。越是这样,审计人员越是深入群众,顶住压力、明察暗访、查出问题。三是锤炼作风,审计人员自觉将工作和生活融入群众。为使审计人员迅速熟悉情况,审计组压减了省、市进点等环节,从北京直接奔赴贫困县开展工作,吃住在乡镇、审计进村寨,由党员干部带头,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刻意阻挠,迈开脚步,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切实做到了“心到、脚到、眼到”,对老百姓“心”中有情,下基层“脚”底有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