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喜获表彰  >  风采录  >  集体 > 正文
 
念好审计“优”字诀 服务地方“新”发展——浙江义乌市审计局(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8日】

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审计局紧紧围绕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做好 “优”字三篇文章:优先尝试、探索寻突破;优选视角、实干促改革;优化管理、创新谋发展,全力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绩效、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五年来,该局累计完成审计项目、任务246个,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26.09亿元,获评浙江省优秀审计项目5个,其中1个项目被评为浙江审计30周年“30大优秀项目”。5年来共查处大要案5起,线索移送纪检、检察等部门,10名干部及工作人员受到司法处理。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县级审计机关考核优秀单位,近三年获得“义乌市机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义乌市效能十佳单位”、“义乌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2014年12月被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优先尝试——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身处改革发展前沿的义乌市审计局,充分发扬改革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精神,针对地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财政管理的新环境,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努力寻找审计促进改革、服务发展的突破口,有的做法形成经验向全国推广。

率先探索开展全口径预算审计。义乌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三个子”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改革,通过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单位财务集中核算等各项改革措施,为开展全口径预算审计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局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把所有政府性收支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从关注“收入笼子”的拓展、“预算盘子”的质量、“支出口子”的绩效三方入手,着力推进深化财政“三个子”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每年按照全口径预算的范围,向人大进行审计工作报告。连续几年对市财政、镇街财政、国有企业银行存款等沉淀资金管理情况,以及财政存量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调查,提出激活不可调用资金存量、挖掘财政一般性可用财力潜力、加快消化单位支出户结余存量等建议,促使财政存量资金得到有效激活。

率先探索开展国有资产(资源)审计。在义乌市政府性资金管理逐步规范和资金绩效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该局果断将审计监督重点向管理薄弱的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拓展,转向长期处于财政管理薄弱环节的政府性资产管理。按照 “一揭底、二拓展、三跟进”的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三步走”规划,该局自2008年开始,每年安排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审计内容,先后对行政事业单位非办公用房、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水资源、政府存量土地资源、地下砂资源、矿产资源、公墓资源等国有资源,户外广告设施无形资产、农村基层组织和社区集体资产等,开展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推动该市相继出台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若干意见、加强镇(街)国有资产管理若干意见等;行政事业单位各类房产的土地证、房产证双证登记率,由2009年的8%提高到2013年的97.6%。编写的《失管的土地》、《被忽视的地下财富》等5个资产资源审计案例,在浙江省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会议上作专题介绍,《义乌审计:政府资产管理改革的“催化剂”》入选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36篇书面交流材料之一,将义乌资产审计经验向全省全国进行了推广。

率先探索建立经责审计制度体系。以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目标,着力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围绕领导干部履责特点和权力运行轨迹,于2010年建立了任前告知、年度报告、规范审计、量化评价、强化问责等5项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管理制度,以及规范审计操作管理的3项配套制度,构建了从上任到离任全过程的“5+3”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明确了领导干部12项经济责任,设置了审计评价16条定性“高压线”和3类定量指标体系。以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联合检查、审计信息通报、审计成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的合作机制,把纪检监察监督、组织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形成工作合力。相关做法在浙江省贯彻落实《浙江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电视电话会议上被介绍推广作典型发言,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讯》也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率先探索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督查。为推进审计整改落实工作、规范审计整改行为,2011年,该局推动义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着力构建了审计整改结果报告、整改工作联动和整改责任追究等三项审计整改工作长效机制,配套制定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等,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在浙江省内率先自行开发审计整改跟踪管理系统,对整改情况采取动态、分类管理,实现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销号制。对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的问题,义乌市政府每年召开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制定整改落实清单,明确整改落实责任单位,实行限时整改。自2012年开始,该局每年都对上一年度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并向人大报告审计整改情况。如2012年对44个审计项目开展的审计整改情况检查结果表明,审计问题整改率达91%,促进财政收回资金690万元,扣回多拨付资金100万元;促进单位完善制度24项,推进义乌市委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完善制度17项。目前,该局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达到95%左右。

  优选视角——在实干中促进改革

近年来,义乌审计局顺势而为,紧密结合地方改革发展大局,自觉地把审计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当中,主动“跟进”政府治理的重点、难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选审计视角,促进最大程度地服务发展大局,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风险,最大幅度地提升社会效应。

聚焦改革政策落实。该局紧紧围绕义乌市改革发展中心工作,跟进改革政策施行,促进改革举措更好地落实、改革目的更好地实现。如义乌市2010年开始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将公共交通配套补助纳入市政府公共财政体系,针对财政补贴额度连续快速增长但公交出行却没有明显增长、财政补助资金绩效不明显的状况,连续2年立项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补助绩效审计,通过分析补助前后公交公司营收、成本、客流、车流、班次调配等数据变化情况,提出调整公交一体化补助方式的建议,促进进一步优化公交财政补助政策。此外,近年来,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了工业用地验收情况抽查复核、科技经费投入情况、工业企业有效投资情况等专项审计调查,揭示政策导向、资金绩效、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完善相关验收考核机制等;为配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环境资源保护工作,还组织开展了水资源情况、再生资源公司企业运行情况、畜禽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建筑垃圾处置情况等专项审计调查。

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构建公共项目建设新模式。2012年以来,对近30余个政府投资临时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展审计,梳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撤销归并建议,有力推进了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改革,使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从指挥部管理模式转变为国有平台为主的专业化建设模式。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着力点,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运行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绩效、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委托费使用情况等专项审计调查,推动了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等办法的出台,扩大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规范了购买行为。

聚焦资金资产绩效。根据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财政管理环境,及时将审计工作重点从注重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转变到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重,并突出绩效上来。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专项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等问题为重点,该局每年开展教育、医疗、科技、涉农、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审计,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如开展涉农资金审计,促进该市全面清理涉农补助政策30项,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取消都市农业发展扶持补助项目88个。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审计调查,查出残疾人生活补助资金违规发放等问题,追回多发补助资金,核实公务人员贪污补助款等行为,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促进了村、镇、市三级出台,完善了多项管理制度。此外,积极关注基层组织资金资产管理绩效,开展了农村财务代理状况、社区财务运行状况等专项审计调查,揭露了集体经济组织在资金、资产和资源(三资)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进出台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义乌市规范村级(社区)事务运行意见等多项制度和举措。

聚焦提升公共服务。义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民营经济活跃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客商和务工人员慕名而来,外来人口从2001年的4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万,成为外来建设者最多的县级市之一。人口“膨胀”很快暴露出公共服务紧缺的问题。该局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关注百姓民生,还结合义乌发展需要,每年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殡葬管理、涉农资金等领域的民生审计项目,先后促进政府和部门出台、修订、完善管理制度60余项。如针对“就学难”问题,开展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系列调查,推动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意见等制度,促进义乌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完善扶持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等措施;针对“就医难”问题,开展医疗体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绩效、非营利性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等调查。如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绩效调查中,提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多元化运行等审计建议,推动出台社区卫生服务站多元化运行实施意见,推进搞活运行机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充满活力、成本可承受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化运行之路,推动基层医疗市场化、多元化,改变了财政资金“养人”且绩效低的状况,得以让更多外来建设者同享“市民”待遇。

管理出效益。近年来,该局以提高审计质量为中心,通过创新审计质量管理、方式方法、科研和人才培养等,促进审计软实力系统的提升,实现优化审计质量的目标,在创新中谋求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创新审计质量管理。构建“以计划管理为龙头、现场管理为重点、成果运用为倒逼、考核引导和队伍建设为支撑”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和揭露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善政良治两大质量提升阶段性目标,完善涵盖计划管理、现场实施管理、结果运用、考核奖惩等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着力解决审计监督全覆盖不足、审计查深查透不足等短板,促进审计质量提升。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在财政同级中,构建“1+N+M”审计模式,即以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为核心,每年谋划N项重点主题内容,再围绕各项主题配合安排M个审计项目,形成点面结合的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的融合上,构建“主题式审计、组团式作战”模式,对重点单位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同步配套一个涉及该单位主要管理内容的专项审计调查,协同审计进度、共享审计成果,强化对领导干部履职评价。创新“突出问题一事一报、共性问题汇总上报、遗留问题联合督办”的整改督查方式,提升审计整改工作绩效。大力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 2010年以来,共有19个AO应用实例、信息系统审计案例,在审计署或浙江省审计厅获奖。

创新审计科研和人才培养。机关内部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组”、“绩效审计研究组”等5个专业化研究小组,按照“课题项目实践化”“审计项目理论化”的要求,围绕义乌发展现状开展审计理论研究。近年来获省重点课题立项4项,普通课题20项;课题、论文在全省获奖15个。该局被浙江省审计厅授予“审计科研基地”称号。开设“审计干部大讲堂”,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近年来,共有5人获硕士学位,1人获高级审计师资格,1人获浙江省审计厅内部管理行家里手称号。该局严把“审计质量”和“廉政建设”两条生命线,被评为义乌市先进纪检监察组织,无一名审计干部因廉政、作风问题等被追究问责,近5年有7名干部被市委提拔任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