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就加强作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要求,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审计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在克己修身,须在“慎独”、“慎微”处下工夫。 一、关于“慎独”的理解 “慎独”一词始出于《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可以理解为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礼记·中庸》也提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从传统上理解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先贤在“慎独”方面树立了典范。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金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曾国藩一生修身立德,力求心静,严格内省,而慎独,是自省自律的最高境界,一直贯穿曾国藩的后半生。他认为“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他认为“慎独可将欲念遏制到隐蔽,刻不间断地遵循自然之理。因时时内省而无愧于心,故可以心胸安泰”。曾国藩正是凭借自己这种严格的修身成就功名,并树立了为官和做人的标杆。 二、关于“慎微”的理解 “慎微”一词始出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意思是圣人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也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汉书·董仲舒传》:“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其含义是在许多小的事情上努力,才能干出大事业;能够在小事上谨慎,他的德行才能显耀。“慎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中庸》中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提醒我们无论为学还是修身,都应深入微观、精细详尽。《韩非子》中亦有“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提醒我们防微杜渐,才能防止祸患。无论是修身养德,还是履职任事,注重细节、注意小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慎微”方面正反事例供现代人学习借鉴。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堤溃蚁孔”的故事说到: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查勤补,经常巡视,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可见,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从小到大、由轻到重、自少到多的过程。“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一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做事要自觉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规律、正确看待轻与重、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对诱惑之“微”不严防,对蜕变之“渐”不严杜,最终必然酿成大错。 三、审计人员如何做到“慎独”“慎微” 审计机关是监督部门,工作性质特殊。审计人员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考验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能严格自律,而是为私心所扰,受名利所累,就难免可能会走上歪路邪路甚至是不归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最基本也是非常高的要求,即忠诚、干净、尽责、担当。审计人员如何践行习总书记的要求,主要是修心,实质上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是“知”和“行”合一的潜心悟道的长期艰辛历程。 一要学。事有所成,必先是学有所成。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好学才能增长才干,才能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学以修身,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本质上是修心,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综合素质。提高修养有很多方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也是保持心境平和与头脑清醒的好方法,可以去浮躁、增智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干任何事情首先要有基本的素质,个人的素质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奠定的。学习能够开阔胸襟,提高修养,才能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能够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学习能够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二要省。古人云:“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己乎?”,“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可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直是中国人德行修养的标准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的理性认识与所作所为的实践及效果进行对照检查,剖析原因,自我批评,客观真实地观察自己、辨别自己和对待自己,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人格,认清真我。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通过内省,能够实现自知,从而认清自我,最终战胜自我。 三要行。行胜于言。“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修身在修心,但不能仅停留在心中所想所知,同时还必须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切实付诸行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付诸行动,才不是空谈,才更有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明辨是否为真知与对错;只有看实践效果,才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认知,为更高层面的知行合一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四要恒。所谓恒,就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践行“三严三实”,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古人云“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曾国藩要求自己慎独,坚持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他从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正因如此,曾国藩才能够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取得了事业上的丰硕成果。(郭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