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入的审计工作报告  >  专家视点 > 正文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汪德华、姜国杰: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的亮点有哪些?
 
【时间:2015年06月30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字号: 【大】 【中】 【小】

6月28日,刘家义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如同往年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一样,这份报告也必将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不同视角的解读,引起热议。

2015年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

按照过去的经验,舆论主要关注的是违规金额、违规部门等。比如6个省的国税部门违规批准延期申报、缓缴、暂存过渡户等延压税款160亿元,未及时收缴山西等省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央分成129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少征3664亿元,关闭小企业中央财政补助被骗取套取1亿元等。可以发现,今年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更为尖锐,违规金额更多。有人可能疑惑,经过多年的审计整改,财经秩序应当越来越好,为什么问题金额反而更多了?事实上,违规金额更多,主要是因为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的工作力度更大,技术手段更先进。在2015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往前延伸了几年,许多违规问题是以前年度的,比如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审计的是2008年至2013年的情况。同时,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工作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加强组织,审计人员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并充分运用信息化审计手段提高效率,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因此,审计发现违规金额更多,并非反映当前财经秩序更差了,而应是审计力度大大加强的结果。

违规金额的发现及处理,可以直接挽回损失,促进增收节支和反腐倡廉,是可用货币直接计量的审计成果,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不过,另外一类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即国家审计在深入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推动深化改革方面的作用,却往往被社会各界忽视。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国家审计机关一直致力于充分利用信息和专业优势,着力监督公共资金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部门履职尽责情况,为推动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而这些,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是更需要重视的亮点。

亮点之一是审计工作报告的高度。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立意高远。今年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展开论述,尤其关注了对稳增长至关重要的财政存量资金盘活情况。一般认为,审计主要关注公共权力“乱作为”,对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审计,则更关注“不作为”和“慢作为”。审计工作报告对于稳增长政策推进不及时、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予以充分揭示: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周期长、开工不及时、建设推进慢;一些部门和地方简政放权力度不够,有的还将行政审批相关事项直接委托或变相指定所属单位办理,并违规收费;有关部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不够协调,“三证合一”尚未出台全国统一办法,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等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进出口通关服务便利化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环节还较多,周期还较长。盘活存量资金是当前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重要举措,对此审计工作报告指出,存量资金的产生根源在于预算管理碎片化问题,各类专项收入、专项资金、挂钩支出等制度规定,导致财政资金统筹困难。而基于审计揭示问题及对体制成因解剖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已经在国务院的最新政策中得以充分体现,必将对稳增长、调结构宏观部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亮点之二是审计工作报告的深度。审计成果不仅仅是揭示问题,更重要的贡献是综合各方面信息,透彻分析问题的体制成因,进而提出审计意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例如,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焦点和难点问题,相关政策文件已经公布。改革进展如何?在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中,对专项转移支付的改革就给予重点关注。审计发现,改革方案在执行中存在框架易搭、实质难动问题,近年来清理整合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部门化、司处化”现象仍较突出,所谓清理整合尚没有触动实质利益分配。结合审计发现可以断言,专项转移支付的清理整合,应当与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结合起来,自上而下推进,否则难以成功。在过去,对专项转移支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公里”,即基层政府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不善和套取骗取。然而,基层管理不善是否有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呢?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就直指“最先一公里”,即专项转移支付在各部委的分配程序和环节设计就存在问题。在扎实取得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有深度的审计建议。审计工作报告建议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并指出简政放权、划分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压缩专项收入等改革内容。建议加快建立完善有关制度规定,确保“依法改革”、“依法调控”,并明确了当前应重点修订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法定挂钩事项、专项收入、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决算编制、总预算会计等制度。建议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切实防范各类风险,重点从加强收入征缴管理、清理财政专户、优化支出结构、财政资金统筹、盘活财政存量、优化债务管理等方面入手。建议严格预算约束,严肃财经法纪,建立健全财政资金预算、分配和监督相分离的机制,加强责任追究。上述建议紧紧抓住了改革、法治、绩效、风险等关键词,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既有操作性,又有深度。

亮点之三是审计工作报告的宽度和广度。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首次对中央决算草案进行了全面审计。去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已提出审计了2013年中央财政决算草案总体情况。今年审计工作报告重点表述了中央决算草案审计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在第一部分中不仅指出了当前中央决算草案报表体系不够完善、重要事项披露不够充分的问题,还指出了中央决算草案与中央部门决算草案不够衔接问题。同时,对于总体评价和其余部分所反映的财政管理活动中的各类问题也都采用决算时的数据和情况,更加准确有效。在审计预算执行活动的基础上,对决算草案进行全面审计,增加了审计的宽度,更有利于全面反映公共资金的运行面貌。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广度上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重要领域,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基石的功能定位,如中央决算草案编制情况,政府预算体系完善情况,税费收缴情况,预算批复下达情况,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情况,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三公”经费、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统筹规划情况,财政存量资金盘活情况,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审计情况,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情况,彩票发行费和彩票公益金管理情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相关资金征管情况,金融审计情况,企业审计情况,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情况等,无不进入审计视野。落实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增加国家审计的宽度和广度,正是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反腐败利剑、权力运行紧箍咒、深化改革催化剂的充分体现。(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汪德华、姜国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