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入的审计工作报告  >  专家视点 > 正文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汪德华、林笑冬:从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时间:2015年06月30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字号: 【大】 【中】 【小】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助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键举措,是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三次研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问题。在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八项政策。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决不允许财政资金长年趴在账上呼呼大睡”。唤醒沉睡的财政存量资金,已成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看点之一。

6月28日刘家义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向人大所做的201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多项内容涉及到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预算执行进度滞后、财政资金闲置、存量资金规模过大等问题,一直是历年审计工作报告关注的重点内容。事实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战略举措的首次提出,就是在2013年7月部署审计整改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仔细对照各年审计工作报告与已出台的多项“硬政策”,可以发现,两年来,国家审计按照揭示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的功能定位,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供了有力支撑。

财政存量资金的产生根源

所谓财政存量资金,主要是指未按预算进度安排使用,以结余、结转等方式留在国库、财政专户或者部门账户上的财政资金。2014年年末发布的国办发〔2014〕70号文,首次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从财政层面提升到政府层面,并提出了两年未用资金收回统筹安排等“硬政策”。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力度大大加强,成效初步呈现。如截止到2015年4月,趴在央行国库账户上的资金,已较上年同期减少4000多亿。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力度一再加大,既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又反映了其复杂性。综合多年审计工作报告的成果,可以发现大量财政存量资金的产生,既有财政管理上的原因,又涉及到财税体制改革等深层次问题。

一是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不够,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受预算管理体制的制约,当前部分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不能遵循科学、规范、准确的要求,多编预算、多要资金的冲动强烈。如,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部分结余结转资金未能纳入下一年度的预算中;预算内容不细化,预算批复后还需二次分配;申请资金超过实际需要;预算实际执行时间过短等。在预算管理合规性要求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大量财政资金只能以结余结转等方式不断累积起来。

二是以政府性基金、车购税为代表的专款专用财政收入比重较高,财政专户的清理和规范工作未完成。按现行规定,政府性基金以及公共财政中的部分收入应专款专用,在当年收入超过支出时自然结转到下一年,由此导致大量资金结存,如《审计工作报告》中就指出,2014年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有专项用途收入达625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年底结转720亿元。此外,部分财政专户中的财政资金按规定应在清理规范后收归国库,但这项工作依然在进行中,且撤户并户力度大,而资金统筹的力度小。

三是各级政府专项资金过多过散,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到位时间晚。包括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在内的专项资金,均要求分配到各个项目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但在当前的政府治理模式以及财政制度下,专项资金存在部分规模过大、项目设置交叉重复、资金投向较为分散、分配不科学等问题,易致资金分配与实际需要脱节,从而使专项资金成为产生财政存量资金的主要领域。如按照审计署之前对部分省市的审计结果,财政存量资金的62.58%是专项资金,而其中的26.74%已无法按原用途使用。同时部分上级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由于拨付链条长、审批环节多等原因,还存在到位时间晚的问题,进一步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

四是采取挂钩机制的法定支出种类较多,资金量较大。当前我国存在七大类以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形式存在的法定支出,资金量占总支出的48%。按规定,每级财政都要达到法定支出的要求,但这与本地区、本部门的现实情况可能并不相符,由此导致预算安排的资金无法按规定支出,进而形成大量结存。例如《审计工作报告》就指出,中央本级科技支出2014年底在财政部累计结转426亿元,且超过一半结转5年以上,中央部门存量资金近一半是教育和科技资金。这种情况在部分地方甚至更为严重。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路径与挑战

合理的财政存量资金是必要的,但财政存量资金额度过高,表明预算管理绩效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存在问题。盘活存量资金的基本方向,一是要抑制新增存量资金,二是要将历年累积下来的存量资金安排使用;基本路径,一是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治本,二是以压促变加快部门和地方的支出进度。

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治本之策。广泛存在的重点支出挂钩、专款专用财政收入以及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制度,分割了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的权力,“预算碎片化”加上预算编制的不科学,是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体制原因。因此,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尤其是重点支出挂钩的制度优化和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的整合改革等,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治本之策。国务院所要求的,推进科技、教育、农业等重点科目资金整合,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将资金分配、项目确定权交给地方等政策,即是这一路径下的探索。

以压促变,部门和地方要改进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是近期的工作重点。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从技术上增强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是盘活存量资金、避免存量资金增加的有效手段,这需要对使用资金的部门和地方施加压力。国务院所要求的,针对已无法按原定用途使用,或闲置年限过长的存量资金予以收回统筹安排;存量资金规模过大的部门和地方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规模,均可以将改进预算编制和执行质量的压力传递到地方和预算部门。

落实国务院的相关要求,是实现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根本保证。但可以发现,国务院所出台的多项政策,特别是改变存量资金的归属权,收回重新统筹安排使用等,需要打破一些既有的制度安排,需要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支撑。在实践中,上级政府的审批不确定性也易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闲置。在一些案例中,财政已按照本级党委、政府决策为重点项目安排了相应的财政资金,但上级政府的项目审批未能如期通过,从而导致资金闲置。因此,根据审计工作报告所揭示的问题及分析,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等,是根治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过大问题的根本保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汪德华、林笑冬)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