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和精准调控,但这些政策是否及时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是否存在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李克强总理要求审计机关要主动作为,当好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持续进行跟踪审计,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透过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审计正在担负起推进国家政策落实的责任,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加速助力。
国家审计是政策落实的“助力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紧贴经济形势变化,揭示和反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生根问题。改革的措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执行。虽然具体措施已经出台,但有时也会出现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直接点出了一些政府部门在重大项目建设、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下放行政审批权等方面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情况,努力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有效促进了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到位。
国家审计是深化改革的“催化剂”。新一届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助推器。现阶段,经济社会很多领域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主要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不到位。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重点关注了一些地方和领域放权不简政、放权“含金量”不高等问题。比如,有的放权未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导致权力承接后运转不畅;有的未考虑基层政府的承接能力,导致权力无法真正下放等。审计不仅揭示问题,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权力放得下去,权力下放后能够规范运行、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国家审计是制度改进的“修缮师”。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措施,但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有的甚至成为政策措施落实的障碍。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通过审计,揭示并促进相关制度规定及时修改完善。今年审计工作报告指出的很多问题,很多方面都是涉及体制制度问题,如一些部门利用主管的行业协会等大搞“红顶中介”,将行政审批事项内部转移、明消暗存等。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国家审计坚决予以揭示和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推动形成新的制度规定,消除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总体来看,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一方面注重从总体上和宏观角度反映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增强揭露问题的典型性和力度,评价客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决心和能力,也可以看出国家审计工作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治已病易,治未病难”,但国家审计助力稳增长是治未病的良方,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审计将在公共政策的“督察员”方面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审计署深圳办黄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