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会基本情况规划与计划课题管理学会会议培训与学习学术交流审计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会议  >  理事会议 > 正文
 
吕培俭会长作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时间:2015年07月31日】 字号: 【大】 【中】 【小】
各位代表:
中国审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1999年11月成立,至今五年任期已满即将换届。现在,我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向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理事会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本届理事会在审计署的指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中国审计学会章程》,经过各位理事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活跃审计学术研究、推动审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组织审计学术研究活动
  本届理事会把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为审计工作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作为出发点,在重视审计实践中提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审计基础理论,力求审计学术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性和理论前瞻性。五年来,学会举办或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13次学术研讨活动:
1、审计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研讨会。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后,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学会于2000年11月在长沙以“审计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为课题举办研讨会。与会的4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了30多篇论文,就加强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重要性、国有企业审计环境的变化、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定位以及审计的重点、方法和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许多问题取得了共识。会后,学会向审计署领导报送了研讨会的情况报告。
2、经济责任审计研讨会。为了从理论和方法方面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规范和发展,学会于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经济责任审计研讨会。与会的60多名课题组代表及专家学者提交了53篇论文。一致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建立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审计活动,它对于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预防和治理腐败,健全民主法制有重要意义。大家还就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的界定、确认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的情况,向审计署做了报告。
3、国家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讨会。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2001年12月,中国审计学会与上海市审计学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国家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讨会。来自部分省市审计学会的代表4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认为,国家审计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十多年来,审计机关比较重视微观审计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反映,但对宏观管理活动本身的评价很少涉及。目前还有一些因素制约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受领导体制制约,审计人员宏观经济管理观念淡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需要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以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审计基础理论研讨会。2001年12月,中国审计学会与南京审计学院联合以“审计基础理论与方式方法”为课题举行研讨会。与会的44位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提交了18篇论文,10多位专家教授在大会上发言。这次会议对审计基础理论的定义、体系结构、审计的起源、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审计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许多审计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上形成共识,同时也发现某些理论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并为今后解决这些问题指出了思路。
5、2002年审计论坛。为迎接审计署成立20周年,2002年5月,中国审计学会与浙江省审计厅联合在宁波市举办以“中国审计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为主题的2002年审计论坛。这次审计论坛邀请部分曾担任省、市、自治区审计厅(局)长和审计署驻地方审计特派员的老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共30人参加,有11人提交了论文。与会同志理论联系实际,对新中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基本经验进行比较深入的研讨,畅述己见,取得了许多共识。
6、虚假财务报告审计论坛。2002年6月,中国审计学会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在北京举办虚假财务报告审计论坛,开展学术研讨。会上有10多位专家教授做主题演讲,近40位同志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并请专家学者对论文做了点评。与会同志认为,目前虚假财务报告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制止和防范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和蔓延已是政府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与会人员深刻剖析了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要标本兼治和防范、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措施,如健全完善法制,为制止虚假财务报告提供法律保障;大力提倡诚实守信原则,提高道德素质;加强单位内部的治理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等。
7、环境审计研讨会。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环境审计成为审计监督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2002年11月,中国审计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环境审计研讨会,国家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内审机构的代表和有关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提交了论文30余篇。与会同志对国家审计机关及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紧迫性达成共识,对环境审计的定义、主体、内容、目的、特点、依据、方法、风险评估、经济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观点。
8、财政审计研讨会。2002年12月,《审计研究》编辑部与审计署财政司联合举办了财政审计研讨会,有40多位审计实务工作者参加,提交了33篇论文,对财政转移支付、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部门预算、税收、关税等财政审计问题以及政府预算和会计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同志反映,组织实务工作者研讨理论问题,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会后,《审计研究》专门出版一期增刊,筛选刊发了20多篇论文。
9、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审计研讨会。为纪念审计制度写入《宪法》20周年,2003年4月,中国审计学会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审计研讨会。来自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80余篇,经过评审筛选了60多篇在会上进行交流,并由专家学者对论文进行了点评。研讨会围绕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二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对国家审计制度创新的理论、国家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政府审计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方面的作用、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目标、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及其监管、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10、中国审计高层论坛。2003年10月,中国审计学会和南京审计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审计高层论坛。来自审计署,部分省、市、地、县审计厅、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共110余人参加,提交论文84篇。这次论坛除对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外,还就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国家审计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有些代表提出了颇具见地的观点。此次论坛的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推进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11、审计法制建设理事论坛。为迎接《审计法》颁布10周年,学会于2003年12月,在昆明举办了审计法制建设理事论坛。审计机关、高等院校的学会理事和特约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这次论坛。论坛以审计法制建设为主题,围绕审计体制、审计机关职责和权限、审计模式和目标、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报告和公告、审计法律责任等问题展开研讨。这次论坛贴近审计工作的若干热点问题,目标明确,准备较充分,讨论较深入,发挥了中国审计学会学术性活动为审计工作服务的作用,受到了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欢迎。
12、审计管理研讨会。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中将完善审计管理作为审计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了从理论上研究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问题,学会于2004年9月在大连召开了审计管理课题研讨会。会议共收到20多篇论文,经过学会学术委员会评审,确定15篇论文在会议上交流。各课题承担单位、部分院校专家学者、审计实务工作者共3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这次会议紧紧围绕审计管理的一般理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审计资源管理、审计计划等问题进行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意见,为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13、效益审计研讨会。审计署五年规划中将效益审计确定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点。二十年来,我国审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对效益审计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理论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2004年10月,学会和厦门大学会计系、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在厦门联合举办了效益审计研讨会。来自审计机关、高等院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40余篇论文,其中26篇论文在会议上交流。与会代表就我国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意义、原则、目标、内容、范围等理论问题和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后续跟踪等技术方法问题进行了交流,对推进效益审计提出了建议。这次研讨会对于我国开展效益审计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改进学术研讨活动的组织方式
如何活跃学会的学术研究工作,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是本届理事会一直关注的问题。五年来,学会采取了一些措施改进学术研究的组织方式。
1、成立学术委员会。2001年学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聘请审计学会、审计机关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负责拟定课题计划,协助秘书处组织和指导学术研讨活动。几年来学术委员会做了很多工作,在活跃学术活动、提高研讨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改进学术研讨的方式。近几年学会举办的研讨活动实行以“小型为主,多搞联合”的办法。学会召开的专题研讨会,参加人员多数控制在三、四十人左右,既便于与会者的交流和探讨,也有助于提高研讨的质量。学会举办的13次学术研讨活动中,有7次是与部分省市审计厅(局)、审计学会、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的。既调动有关单位参与学会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又可充分利用学会有限的经费和人力多举办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在研讨会上还试行了论文点评,即由专家对重点论文进行现场点评,肯定论文成果,明确论文观点,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使与会者能够深入地展开讨论,得到更多的启发,取得了较好成效。 
3、开展课题申报和招标立项试点。为了提高审计理论研究水平和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学会的审计理论研究,2003年学会开始实行了重点课题的招标立项试点工作。学会制定了《审计科研立项课题管理办法》,选择了审计管理和效益审计两个内容作为2004年度招标立项课题,在省级审计学会等单位会员及高等院校个人会员范围内进行招标。此次招标共收到26个单位和个人的33份申请,学会秘书处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对投标申请进行评审,并召开学术委员会进行复审和无记名投票推荐,最后经学会领导审定7份招标申请作为立项课题。这项试点目前尚未完全结束,还需要总结提高。
4、对重点课题加强调研。在召开课题研讨会之前,学会组织课题承担单位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调研。近几年,学会先后组织环境审计、法制建设、审计管理和效益审计等课题分别在北京、武汉、深圳召开了4次调研会,先请审计实务部门介绍与课题有关的审计工作情况,再由课题承担单位汇报论文的思路和观点,最后请专家学者点评指导,帮助提高论文的水平。
(三)完成审计署安排的相关工作
本届理事会积极参加审计署组织的有关活动,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发挥了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参与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在纪念审计署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根据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学会组织了部分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撰写论文,参加审计署组织的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学会向这次研讨会提交了10篇论文,有3篇在大会上发言。这些论文理论水平较高,观点鲜明,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2、组织审计系统离退休厅(局)长座谈会。在审计署成立二十年之际,学会受署领导的委托,与署办公厅、老干部局合作组织了审计系统离退休厅(局)长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老同志们畅所欲言,回顾过去二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经验体会,展望今后审计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谈了很多好的观点和建议;同时,相互交流了思想,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李金华审计长出席会议并介绍了审计工作发展情况和审计署五年工作规划,体现了署领导对老同志的关怀,得到了与会离退休老同志的一致称赞。
3、参与编写《中国审计史》。中国审计学会作为审计署《中国审计史》的参编单位,积极参加研究和编写工作。学会有关领导和理事等十几人直接参与编写的组织领导、专题研究、史稿撰写和史料的收集考证。部分地方审计学会也积极参加了当地审计机关所承担有关内容的编写。他们不辞辛苦,认真细致,密切配合,克服困难,使编写工作进展顺利。现在《中国审计史》一、二卷已经出版发行,第三卷也完成编写工作,即将出版。
4、研究并提出修改《审计法》的建议。根据审计署有关《审计法》修改通知的要求,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审计法制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不少有一定见地的研究成果。学会还召开了《审计法》修改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和学会领导同志对《审计法》提出了不少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学会向审计署《审计法》修改小组提交了《关于〈审计法〉修改的建议》。他们认为,其中有不少好的建议值得吸取。
(四)做好学会出版发行和宣传工作
1、配合学会研究重点,认真办好《审计研究》杂志。《审计研究》杂志是全国重点理论刊物之一,也是学会的重要学术阵地。五年来,学会紧紧围绕为审计理论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审计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努力做好杂志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这五年,《审计研究》共出版32期(含2期增刊),发表论文480篇,约450万字。
为了加强对杂志编辑工作的领导,学会于2002年成立了《审计研究》编辑委员会,由审计专家、学者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审计实务人员组成。《审计研究》能够结合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注重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文章,使杂志内容较丰富,学术性较强,既突出了实务性和指导性,又提高了理论性和可读性,质量逐步提高。
 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在2002年和2004年先后对开本和版页进行了调整,使刊物容量从原来的12万字增加到18万字。刊物的容量基本上适应了审计学术研究的需要。
编辑部和学会秘书处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积极宣传和推广杂志,增加发行量;各地审计机关也大力宣传推广,给予支持,使杂志的发行量有所上升,基本稳定在9000份左右。《审计研究》的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对推动审计理论研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编辑出版审计论文集。为交流和宣传审计科研成果,学会编辑了《审计论文选集》、《中国审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审计高层论坛论文集》等论文集。这些文集共收录本届理事会期间举办的研讨会上交流的学术论文约200篇,总字数约200万字。 
3、建立开通学会互联网站。学会于2004年建立了互联网站,为报道学会各项活动、宣传审计理论、普及审计知识、交流审计研究成果开辟了新的阵地。从网站开通以来的情况看,点击率是比较高的,说明社会各界对中国审计学会的关注。
(五)开展具有学会特点的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是学会章程规定的一项职责。五年来,学会先后举办了舞弊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和审计论文写作、审计准则等内容的培训班,共7期,7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
在培训工作中,学会本着注重质量、讲求效果的原则,对培训组织工作做了改进:一是学会成立了培训工作委员会,邀请部分理事和有关方面专家参加,对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安排、培训质量要求等方面给予指导。二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重点选择推广学会的课题研究成果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审计理论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培训,使培训内容独具学会的特色。三是注重授课教师的选择,聘请社会上知名教授、学者担任主讲教师,组织他们为培训班专门编写教材,使培训内容充实,视野开阔,针对性强,收效明显。
(六)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解国外境外审计理论研究情况,近两年学会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03年学会组织了由罗进新副会长为团长的代表团赴英国访问,对英国审计体系、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最新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介绍了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状况和中国审计学会情况;代表团与英国公共审计论坛达成了合作意向,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协商了今后合作项目。2004年学会组织由易仁萍副会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去台湾访问,就政府审计、内部控制和效益审计等课题与台湾高等院校进行了交流。2004年还派员参加了在英国卡迪夫大学举办的2004年度会计、经营管理和金融史年会,在会议上作了《中国审计史——一项重大的审计史学研究工程》主题演讲,引起与会各国学者的关注。
 (七)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1、积极发展会员,壮大队伍。依据学会章程规定,本届理事会积极开展发展会员工作。学会秘书处在《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杂志和中国审计学会网站上刊登了中国审计学会章程及入会办法,公布会员名单,让大家对学会有较多的了解,调动了广大审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申请入会的积极性。五年来,学会共发展团体会员112个、个人会员605名。
2、推动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建立审计学术团体。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聚集了一批审计骨干力量,为便于组织他们参加学会的科研活动,在有关特派办的支持下,学会积极推动特派办建立理论研究组织,以审计学术团体的形式加入中国审计学会。目前已有武汉、南京等10个特派办建立了这样的组织,成为我会的单位会员。近几年学会举办的研讨会上都有他们提交的论文,日益显示出他们在审计学术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3、注重学会与会员的联系沟通。省级审计学会是中国审计学会的单位会员,学会秘书处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互通信息。了解他们的课题研讨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意见;学会领导和秘书处的同志还参加他们的有关会议和活动。学会秘书处向会员寄送《审计研究》杂志,赠寄由审计科研所编发的《审计研究简报》和《国外审计动态》,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在学会网站上开辟了会员专区,为会员们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这些举措,对学会与会员加强联系沟通,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顾本届理事会五年来的工作,尽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还存在着缺点和问题。当前需要改进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会能力,统筹规划学会的科研课题,突出研究重点;如何通过学会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审计科研力量和审计机关的审计科研力量进一步形成合力,提高科研的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学会与单位会员、个人会员之间联系交流,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研究》杂志的质量,扩大影响。
二、改进学会工作的几点建议
2003年审计署制定了《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展示了审计工作发展的蓝图。在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学会在审计理论方面的作用”,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应当贯彻五年规划的要求。我们深信第五届理事会产生后,将会根据五年规划的精神研究部署学会的工作,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现在,根据本届理事会的体会对改进学会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供第五届理事会参考。
(一)统筹规划审计科研课题,突出研究重点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学会的审计科研力量和资源有限,如何选择课题、安排科研课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第四届理事会产生后,因缺乏经验,在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就确定,在五年任期内研究六个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每年又安排一些课题。现在看,这五年研究的课题不少,但重点不明确,深度不够。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科研成果水平,建议今后根据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会的科研能力,区别轻重缓急选择课题,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学会的审计科研课题五年规划。对于难度大的课题,可以考虑用较长一点的时间,组织更多的审计科研力量联合攻关。
(二)继续组织推动审计科研力量形成合力
新中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时间较短,从事审计科研的人员不多,力量不强。李金华审计长在学会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学会能够把审计干部、审计机关和大专院校、科研、学术界联系起来,成为团结、聚集审计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和专家、教授、学者的主要渠道。为了尽快改变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发展的状况,他倡导审计界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形成合力,要求学会在这方面发挥桥梁作用。这几年学会做了一些工作,学会秘书处与审计科研所的工作结合了,学会与高等院校的审计科研工作结合已开始试办,如学会设立学术委员会,聘请几所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为委员,请他们参加研究和指导学会的科研活动;学会分别与几所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研讨会,并请院校的专家教授对论文进行点评等。为了进一步组织推动审计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学会与高等院校的审计科研合作应逐步扩大和深化,学会还应探索与社科院有关科研机构、内审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在审计科研方面建立联系和进行合作。
(三)继续改进学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中国审计学会是社会学术团体,组织上比较松散;理事会成员大都是兼职,许多同志又因本职工作繁忙难以参加学会的活动;学会秘书处人员少,经费紧,开展活动受到制约。这几年我们逐步认识到学会工作的这些特点和条件,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例如,学会章程规定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因许多理事工作忙请假,按章程规定难以召开会议。同时,会务方面需要审议的事情不多,也可以少开一些理事会会议。因此,本届理事会在2001年开了第二次会议后,就改为将常务理事会扩大参加人员,行使理事会的部分职权;对于必须经理事会审议决定的重要事项,采取通讯方式提请理事会全体成员审议决定。从执行情况看,这个做法是可行的。今后学会的建设和发展,还会遇到这类困难和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学会工作的特点和条件,继续在改进学会工作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探索。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培训和宣传工作
举办审计研讨班培训人才和出版审计书刊是学会章程规定的业务职责,也是学会开展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会培训审计人才,应继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着重培养审计科研骨干力量。同时,选择学会有实用推广价值的成果来举办研讨班培训审计人员,把培训工作与审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培训工作要开拓领域,规范管理,利用新技术,增进效果。
《审计研究》是学会交流和推广审计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其学术水平体现了学会的科研能力。要继续保持《审计研究》杂志理论层次高、学术性强、贴近审计工作实际的特点。要多征集学术价值较高和有创见的研究文章,使《审计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
学会建立和开通的互联网站,是面向社会传播学会信息和宣传学会科研成果的新阵地,也是学会与会员进行交流的新渠道。要管好学会的互联网站,不断充实内容,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提高我国审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近两年学会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已经起步,今后应当逐步扩大。既要组团到国外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去学习考察,也可以邀请国外审计界的专家学者来我国参加学会组织的学术研究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与会员特别是单位会员的联系
学会会员是学会开展理论研究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力量。四届理事会开始实行会员制以来,学会秘书处在联系会员、服务会员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增进学会的凝聚力,这项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研究采取一些新的方式与会员加强联系沟通,开展一些适合广大会员参加的学术研究活动。省级审计学会、行业审计学会是中国审计学会的支柱,学会要特别重视与它们加强联系,依靠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做好学会工作。

   各位代表!
    现在,中国审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职责已经履行完毕,新一届理事会即将产生。在此,我代表四届理事会的全体成员预祝中国审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成立,祝愿新一届理事会团结广大会员和审计理论工作者,在开展中国特色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盛的成果。
    谢谢大家!
【关闭】    【打印】
  版权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审计学会  技术支持: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 本站电话:010-82199820
本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号(邮编:100086) 备案编号:京ICP备19011981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