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会基本情况规划与计划课题管理学会会议培训与学习学术交流审计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关于国家审计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5年07月31日】 字号: 【大】 【中】 【小】

    毋容置疑,国家审计成长所依赖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所承载的社会期望值愈来愈高,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愈来愈重。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是关键!

    一、科学发展是国家审计创新发展的基点和目标

    国家审计需要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发展,但非唯创新而创新。离开了科学指引,创新则失去实质意义,并成为发展的阻力。

    科学发展,最朴素的涵义就是探索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无论自然与人类。规律各异,互补共生,才塑造了大千万象,衡平和谐!生命延续!“和宜生物,同则不继”。 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因循规律,探求规律,从而实现新的和谐升华的过程。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科学发展意味着:一是遵循和研究国家审计自身发展的规律。认清国家审计的本质,本质不同于作用。正确定位国家审计,不错位。国家审计是依照宪法赋予的权力,对相关行使公权力主体的一定行为进行独立权威的监督。二是尊重和研究与其相关的外部各组织的发展规律。国家审计需要尊重其他组织的地位,不越位;三是辨清和把握国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国家审计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只有把握自身规律与相关外部要素规律,才能创造新的和谐,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既是国家审计创新的基点,又是国家审计创新的目标,由此保持国家审计永续的生命活力

    二、影响国家审计创新的基本因素分析

    对于组织而言,创新是知识的能动反映,是对传统和习惯的一种突破和扩展。因此,主体所具有的素质决定了创新的程度,而创新程度决定了组织的盛衰。

    (一)审计文化决定国家审计创新的有效性

    国家审计文化对创新的影响:一是国家审计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决定了创新的有效性。价值理念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所追求目标和实现途径重要性的基本看法。一个组织其所做出的各种决策,采取行动的方法和方式,都将受到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的束缚和影响,也都是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只有科学的价值理念,才能牵引国家审计在纷繁复杂的审计环境中准确把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创新才具有实质意义。也只有价值理念符合新的实际要求,才能指导国家审计制度的不断创新。二是国家审计所形成的工作氛围决定国家审计创新的有效性。一个富有创新的组织,必须有宽容和冒险精神,允许多样性的意见,允许形似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过分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勇于接受风险。唯此,才能激励创新,才能使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满意的结局。

    (二)领导者们的能力?赋决定了国家审计创新的可能性

    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原动力,而领导者们的能力?赋决定组织是否能够创新,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如果领导者们有良好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虚怀若谷,善于激发和鼓舞组织成员的动机,提升组织成员的思想,并有能力辨别创新的未来意义,那么,组织就会形成尊重、接纳、友善、支持成长和学习的和谐环境,创新则成为组织的成长函数。反之,如果领导者们价值观与道德观均处于低层次,并以自我为中心形成非团体的利益关系群体,与下属关系为交易型,不能容忍创新思维或缺乏能力辨别创新的未来意义,则组织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与思维导向决定国家审计创新的可行性

    创新是知识的运用过程。因此,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程度决定了国家审计创新的可行与否。一个知识杂而博,博而专,并具有责任感和高度敏感力、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理解力之人,才能真正实现与环境变化的互动,发现规律,探究规律,并提出新而有效的构想与建议,实现创新。

创新的实施需要创新的思维。审计人员的习惯思维多是执行命令的行政式,缺乏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和联想思维,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审计的创新。

    三、国家审计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国家审计价值理念的重新定位

    国家审计应树立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其核心为“透明、责任、效能、发展”。即以效能和发展为依托审视审计对象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意见,使其在法定的框架内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促进其加强责任感和提高行为的透明度,从而使审计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因素。惟有在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创新才能实现国家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双赢发展。

    (二)国家审计法定职能范围的拓展与委托需求的满足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审计对象、审计领域等均发生了变化。国家审计的传统法定职能范围受到了挑战,与此同时许多委托需求也日益增加。国家审计要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审计、能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和企业战略管理审计,要适时满足委托需求。国家审计应对国有资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资金的利用管理进行监督。

    (三)重视战略审计,提升国家审计作用层次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考察和分析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能达到或达到理想的预期?经济总量平衡的差异缘于政策的偏离?还是微观经济单位的特异?政策及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理性障碍?宏观经济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如何?宏观经济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是否协调一致?政策本身的协调和对时机的把握程度是否适宜?从而促进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民生改善。

    第二,对于国有企业要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评价企业的战略判断是否科学: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及时、准确;决策者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能否准确地理解信息,决策主体之间能否平等地交流;决策的方式和决策流程如何?计划和预算是否合理:财务预算能否有效支持战略规划?人力资源与战略规划是否匹配?各层次部门战略间的一致性程度?战略执行是否适当:管理层是否认同企业的战略?部门之间能否有效配合?是否建立了与战略执行相匹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四)国家审计的战略管理与日常管理的协调

    国家审计应当建立战略管理与日常管理的协调机制。加强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并在既定战略的前提下,放权于日常管理。充分发挥派出机构的属地优势,实行定期审与适时审有效结合。改革计划管理模式,建立计划的风险管理机制,跟踪和调整机制、结果分析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有机结合。

    (五)完善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建立具有国家审计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动态预警机制。审计方法不应当是一种简单数据堆积后的结论,而应当“通过案例方法、建模方法、逻辑论证、试验方法以及计算机仿真等,对数据根据其形式不同运用不同的建模工具方法进行处理”,从中寻找规律,获得正确的演绎判断评价。

    (六)审计人力资源制度的人性化选择

    国家审计是一种专家行为。因此,如何选好才、用好才、留住人才至关重要。国家审计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从审计人员的成长需求与国家审计的人才需求双向结合出发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审计职业化。审计职业化:一是指审计职业的状态,即审计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特殊的技能和方法、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及独特的工作思维模式等:二是指一种制度安排,即职业管理,包括职业的准入和遴选制度;职业等级及工作制度;绩效考评与激励制度;监督与责任制度;职业道德制度;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七)审计报告形式与内容的分类探索

    区分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报告形式和内容。绩效审计是对一个项目和专题的研究和评估,其报告不应具有统一的标准格式和特征,应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报告,从理论上提升审计结论的实用价值。

    总之,创新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不竭源泉,国家审计既要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创新,又要从管理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唯此才能再创国家审计的辉煌!(作者:王鸿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资料来源:2008年12月24日《中国审计报》)

 
【关闭】    【打印】
  版权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审计学会  技术支持: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 本站电话:010-82199820
本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号(邮编:100086) 备案编号:京ICP备19011981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