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本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也是明确审计目标,履行审计职能的起点。我国审计机关成立25年来的发展历程,在经济转轨、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始终贯穿着对审计本质的理解逐步深化、概念逐渐清晰、认知不断趋于一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
纵观国内关于审计本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审计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分别是审计机关成立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审计条例出台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审计法出台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审计法修订前后的最近几年。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6种观点:
1. 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或会计检查,“查账”就是对审计本质的概括。这种观点侧重于审计方法或审计手段,历史源远流长。
2.评价活动论,也称方法过程论,认为审计是人们对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的评价活动。该观点注重从与审计相互作用的外部关系中来认识审计的本质,最早出现于1973年。
3.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的特有属性或性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该观点围绕审计的基本职能来看待审计本质,是我国审计界对审计本质的独特见解,在20世纪80年代的审计基本理论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4.经济控制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该观点从审计产生的历史根源认识审计本质,我国有学者将其称为“审计本质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
5.民主与法治工具论。认为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与法治的产物,也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该观点从法律与政治的角度认识审计本质,体现了现代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因其非常抽象,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可能较为困难。
6.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该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系统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的问题,非常便于社会各界的理解,是关于审计本质的综合性判断,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审计本质认识上的第四次飞跃”。
“免疫系统”论的科学内涵
上述6种关于审计本质的主流观点,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中,“免疫系统”论最能体现审计的时代特征,涵盖了其他5种观点的主要内容,充分而准确地揭示了审计本质,全面而科学地涵盖了现代审计的职能,便于理解,易于记忆,是对现代审计的科学论断,对指导新时期的审计工作发展必将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含义:
一方面,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内生于国家的防御性结构,随着国家的成长而出现,通过发挥预防、查处、揭示、揭露等“免疫”功能,能够在第一时间感觉和抵御违法违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病害”的风险,或者建议政府整合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消除“病害”,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安全运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改革会遇到诸多阻力与风险,既表现为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也表现为利益冲突、权力寻租导致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因此,“免疫”功能不仅涵盖了检查会计账目、实施经济监督、做出经济评价等传统职能,还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利益的职能。
另一方面,审计产生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受托经济责任,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过程中,受托经济责任逐步演化为受托责任,它从个别受托者对特定财产、特定个体的责任,扩大到政府机关对国有资产、社会群体的责任,它既包括受托经济责任,也包括受托社会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国家审计也要从“国家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受人民的委托,通过依法独立地履行“免疫”功能,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不仅要关注经济领域,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也要有所作为。
把握现代审计的本质,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随着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等理念的广泛认知与确立,政府审计的理念也应随之作出改变。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了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笔者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这应该成为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并以此为指导,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免疫”功能的实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率先实现突破,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首先要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仅是审计技术层面最基础、最低层次的要求,脱离这个要求审计就失去了存在空间。但社会转型期制度的缺失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深层次风险,也是诸多经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治本的角度考虑,在揭示问题的同时,要从整个行业、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去认识和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判断、做出处理、提出建议,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上来,这也是审计免疫功能的内涵所在。
其次,要坚持开放性和公开性,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在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下,国家审计是一个服务部门,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还包括人大、纳税人、民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审计供给的公共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各界的现实需求。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安排好各项审计工作,党委、政府、人大、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审计就要生产相应的产品满足这种需要。通过开放审计过程、完善公告制度等方式,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促进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和监督国家财政收支活动,建立和巩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政府与人民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和谐。
再其次,要坚持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审计之路。创新是审计工作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审计取得广泛认可和“用户”满意的基础。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以及特有的审计体制,决定了我国审计的发展只有借鉴而没有“拿来”,只有创新而没有守旧。从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看,我们在审计的理念、模式、手段、规范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创新。(作者:肖振东 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财政审计一处;资料来源:2008年9月17日《中国审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