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会基本情况规划与计划课题管理学会会议培训与学习学术交流审计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审计学会动态 > 正文
 
石爱中副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研讨会上的讲话(2005.9.27)
 
【时间:2015年07月31日】 字号: 【大】 【中】 【小】
各位代表:     
    受翟会长和学会秘书处的委托,我对这次研讨会做一个综合点评,可能也有一点小结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这次研讨会的意义。     

    我们用尹平教授的一句话:审计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但是,我们想从经验走向科学,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这不仅是审计学,恐怕还包括会计学以及其它一些学科。这些学科的经验色彩还十分浓厚。要走向科学,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磨练。我们这个研讨会实际上也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第一,落实审计署党组关于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整改意见。在整改意见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加强审计管理。在加强审计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加强计划管理。所以,我们这个研讨会是贯彻署党组整改意见的一个举措。研讨会的综述将发表于《审计研究》,它会对我们国家审计机关的计划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落实审计署五年规划的一项重要措施。审计署的五年规划也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审计管理。除了加强计划管理以外,规划中还重点提出了加强质量管理。所以,我们这次研讨会实际上也在贯彻为真正地提高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管理等审计管理问题的水平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第三,落实中国审计学会五年规划的具体措施。我们的五年规划已经出来了,规划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审计管理。当然,这里面的课题有些交叉,实际上还包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这个规划需要我们大家一步一步地去做,一年一年地去做。我们这个研讨会开了个好头。

    第四,为我们的计划管理工作和审计现场管理工作提供了思路,为改善这两项工作补充了营养。从综述和胡大华处长的发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从理论总结的角度,还是从实务工作的角度,都从这次研讨会中吸取了一些经验,吸取了一些养分。这个过程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希望胡大华处长马上把我们的东西拿到他的计划管理体系中去,但他确实是在一点一点地吸收。他的发言大家都听了,他参加了三次有关审计计划管理的研讨会。这里面,很多的思路,很多的措施也都被他吸收在他的工作中。所以,从实务工作者角度看,他们希望这种研讨要继续搞下去。

    第五,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计划管理工作和审计现场管理工作,提供了经验,理清了思路。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代表在会下曾经提出,希望有交流时间。这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还想继续深入了解某些同志发言所提出的观点。当然,出于会议成本的控制,这个时间没有安排给大家。学会秘书处应该研究一下,怎样在成本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第六,聚集科研队伍,发现科研人才。如果不开这些研讨会,我们的科研力量是很难集中起来的,而且也很难发现人才。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次研讨会来了很多年轻人。这为我们将来发现后备人才提供了一个场所。所以,我觉得,以后的研讨会就是要以论文的质量,而不是以职称职务及其年龄大小,来决定参加的人选。

    第二个问题,研讨内容的特点。

    第一,这次研讨会选题的内容更加接近实际。尹平教授说,审计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我们说,这次研讨会开始从抽象走向实务。除了少数代表提出的是纯理论问题外,大多数代表提出的都是实务问题。选题更接近实际,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更接近当今国家审计所处的环境,更接近我们国家审计的方针政策。这次有若干代表以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为重点来研究计划管理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二)更接近于当前国家审计发展规划的要求,而不是一个抽象理论发展的要求。它更接近于我们国家审计当今的实务,绝大部分问题主要是针对实务工作问题进行研究。当然,这样也有利有弊。但是这种有关管理问题的研讨会还是以实务问题为突破点更好。

    第二,研究的视野在扩大。几乎所有参与这项研究的同志,从他们的论文来看,视野都在扩大。比如,研究计划管理,它已经超出了计划本身。也就是说,他能走出“庐山”,去观察它的全貌。因此,它的内容涉及的就不单单是狭义的审计计划,还包括资源问题、质量问题,以及其它相关问题。视野的扩大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事。从大家的论文来看,计划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所结合;计划管理与资源管理有所结合;计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开始有所结合(这只是刚开始,因为大家在计划课题的论文里,谈到信息化建设时还基本上没有展开,但是比大连会议要进一步了,因为相当多的代表的论文中或多或少地提及了信息化的重要性);计划管理与质量管理开始结合;计划管理与可行性论证开始;计划管理与技术方法开始结合。这是这次研讨会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第三,选题和课题研究的内容非常及时。这两个课题,既是贯彻审计署党组整改意见的措施,又是贯彻署五年规划以及学会五年科研规划的措施。所以这两个选题非常准确、非常及时的。

    第四,专家的点评水平非常高。他们不但能够深刻而且准确地分析代表们论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大家注意从各位专家的身上汲取了营养。他们提出了很多,好象应该是更深一层次的问题。由于有了几位专家的点评,使我们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气氛更加浓厚,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五,参与研究的人员范围在扩大。这是一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情。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我们这次有内审的人员参加。我们还是希望将来的研讨会能适当增加对内部审计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邀请。因为说一句只能在研讨会上说的话,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在中国是非常接近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第六,研讨的内容开始下沉。这是尹平教授的说法,开始由那些过去我们经常讲的作用、内容、意义、职能等浮在上面的一些问题,开始下沉到具体的目标、资源条件、编制方法等。用我们刚才说的话就是开始从抽象走向实际。比如,计划管理已经下沉到了行业和专业,这在过去的研讨会上是没有的。

    第七,研究的内容开始细化。比如,计划管理已经细化到资源的整合、技术方法的管理、风险的管理、质量的管理、成本的管理控制、审计组的管理机制等非常具体的问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细化,便不能深入。

    第八,开始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科研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根本没有体察到。在这儿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这些是需要在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一)计划管理的外部性。一般人理解,计划肯定是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但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这次研究有所涉及。如果脱离了外部条件的约束,脱离了外部需求,计划是出不来的。(二)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开始涉及到,但还是非常初步。如果计划管理不能信息化,成本是降不下来的,因为计划的成本是十分昂贵的。(三)计划的控制问题。以往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如何编制计划。(四)计划的组织结构和内容结构。现在的计划从制订到执行再到检查很难落实责任,因为从组织结构上就没有说清。翟会长在会议期间说,过去审计署有个综合司专门搞计划,现在没有了。哪个结构更合理?尤其是在计划执行阶段,计划的控制如何设计,计划执行的考核如何设计。这些问题,目前在它的组织结构上、责任划分上还是远远没有解决的。这次研讨会上破题了,但没有得出合理的答案。也许在这个层次得不出来。因此,我们需要继续研究下去。即便是在省这个层次上,你也可以在你的行政级次以下尝试你的想法。(五)计划的量化管理。在计划管理中,编制、监控、考核、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问题也破题了,也没有解决。(六)计划的时间分配。(七)不同级别审计机关的计划与协调问题。

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开始关注审计现场作业的控制。上次管理研讨会上,只有南京特派办一家提出了审计现场作业管理问题。这次我们作为一个主题提了出来。这些问题都是新的。

那么,这些种种问题的提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重要问题,那就是计划管理体系的科学性特征是什么?现场作业管理体系的科学性特征是什么?我们希望将来有人能回答。

    第三个问题,一个研究思路。

    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我们回答,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计划管理体系和现场作业管理体系。对于这两个体系是否科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了某些科学性特征,怎么来判断,借个词说,就是看看它们科技含量有多大,看看它们的科学成分有多大。

    因为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所以现在拿不出什么说法,我想给它定几条特性,只要具备了这几条特性,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计划管理体系或现场作业管理体系是科学的,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的。这几条特性应该包括如下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研究的)。

    对于计划管理:

    第一,计划的审计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政策的需求?计划提出来的审计项目究竟能不能反映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最迫切的需要?为什么有人老主张专家论证一下,而且请外部专家来论证。我们现在的计划体系,恐怕专家论证这个环节是比较薄弱的。

    第二,计划与资源是否匹配?它的匹配程度有多大?一个科学的计划管理体系制定出的计划,一定要与你掌握的资源相匹配。如果任意调整,这个计划就不是计划。

    第三,计划的内容反映各类专家的意见有多少?还是就你一家的意见?

    第四,当前的计划和前期的计划究竟有多少传承关系?不要小看这一点,如果年年都翻新,你就永远进步不了,永远没有积累。这个计划对后续计划究竟有多大意义?还是今年一锤子买卖就完了。如果计划前后都不相关,这个计划体系就得抓紧改造。

    第五,计划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领导的决策和思路?领导的想法都反映不进去,这个计划就不要搞了。

    第六,计划与执行结果的相符程度有多大?如果计划与实际每年总是脱节的,这个计划管理体系就得改革。

    第七,计划管理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了信息化手段?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它能反映效率。

    第八,计划管理所运用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究竟有多大?如果一个人就是坐在屋里,拍脑袋定计划,他所用的信息是极少的。经过专家论证,三上两下,恐怕这个信息量就会很大。

     第九,计划执行的成果所反映的审计效果有多大?计划执行结束后,结果对谁都无关,也没人愿意看或愿意用,这说明计划是失败的,这个计划管理体系就要改革。

    第十,计划管理的过程与计划管理的程序和标准相符程度如何?如果你今年是这样做计划,明年是那样做计划,没有一个标准程序,那这个体系是乱弹琴。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续探讨的,究竟一个计划管理体系是否科学要从这几个方面去进行评判。

    对于现场管理:

    第一,审计项目现场管理能达到既定目标吗?所以,第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审计现场管理是否能够保证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二,审计成果或者审计结论包含了多大的信息量?审计信息可信度有多大?信息量小,可用性就差。信息不可信,就没人敢用。

    第三,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了信息化手段?

    第四,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本是否匹配?质量太高,成本高了也受不了,或者为节约成本,把质量降下来,那也不行。

    第五,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是否匹配?这都属于现场控制要点。不能通过控制风险把成本抬上去,这肯定不行,因为我们的审计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第六,审计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这是现场作业的最重要一项工作。对于一个既定的现场审计团队,通过审计是否有利于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跟着某审计组长干了三年审计,他把你在大学学的东西都给你退掉了,全吃了,你这个现场管理就是失败的。如果谁跟着你干了七八年,变成了高级审计师,你这个审计组长、审计处长就是成功的。等等。

这是我们设计出来的判断两个管理体系是否科学的基本标准,这还确实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下去。

    第四个问题,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

    对于计划管理:

    第一,计划的协调。条条计划和块块计划,中央和地方计划的协调,是不是每年工作会议上,厅长们和司长们聊一聊,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就算协调下来了。总体计划和专业计划的协调,总体计划和行业计划的协调。我们现在总打架,所谓专业计划是指资源计划,比如人力、费用、培训等等。所谓行业计划是指我们现在的业务分类,比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它们和总体计划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要素上是如何衔接的,怎么协调。这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计划管理的组织体系如何优化,这个题破了但没有解决。计划的龙头作用能不能提,如果能提,怎样体现?现在看,大家提出了很多有关计划龙头的例子,有的人把它当作正面的观点来加以论证。很高兴的是,这次会上有人把它当作反面的观点来加以论证。他说,由于计划有龙头作用,所以它打乱了整个审计机关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计划。这个问题确实可以研究。这个组织结构能不能有一个实际的,同时还有一个虚拟的,或者有一个实际的,同时还有一个影子的。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存在的,估计现在各个省厅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计划管理是不是整个业务的核心,如果是,怎样让它当这个核心而不至于影响其它的专业管理,都是需要研究的。

    第二,信息化计划管理体系究竟如何构建。现在我们有一个计划软件,那东西行不行,为什么大家都不用?它应该包括什么系统,什么子系统?它的结构应该是怎么样的,它与部门、与业务的结构是否匹配?

    第三,计划管理和其他的专业管理如何衔接。比如,我们这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与资源管理怎么协调,与质量管理的内在关系是什么,我们总不能把标题一摆,说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密切相关就完了。

    第四,计划管理的开放性与独立性问题。如果过于开放,过于外部化,独立性就丧失了;如果是绝对的独立,就是封闭式的管理。这两个问题怎么协调。在编制计划过程时,是目标导向,还是约束条件导向。我看,这次研讨会上的观点就是不一致。有人说,就得以目标来确定计划内容。有的人说,不行,首先得看约束条件,看你手头上的资源能干什么。这个矛盾没有解决。如果是一个科学的计划,目标导向和约束条件导向这两个就应该是相互融合的。

    第五,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可控制的?如何制订、执行和检查计划,整个计划管理过程才是可控制的。如果是不可控的,这个体系就得重新设计。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各单位都有这个问题,搞计划的非常挠头,包括咱们胡处长。

    对于现场管理:

    第一,审计成本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要素都弄清楚了吗?我看还是存在问题。审计成本不单单是审计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那就太狭义了,它肯定还有广义的成本。而且,它肯定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之分。我们一定要把审计成本的要素搞清楚,就象企业成本核算一样,你得给弄清楚了,而且要细分,看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做一下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它不是简单地用时间、用人力、用资金就可以完整地表述出来的,审计成本不是这样一个概念。它和产品成本是不同的概念。举个例子,两个不同的人,就象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李老师和我,她会用计算机,我不会用,到了一个信息化环境下,它的产出肯定比我大得多得多。所以,成本因素非常复杂,不是费用的概念,更不是简单的时间的概念。审计组能控制的是什么?审计机关能控制的是什么?体制成本是什么?那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必须通过体制改革来加以控制。这都得分清。我们控制能控制的,同时关注我们不能控制的,在适当时机改革不能控制的。如果把要素分清了,那么各种要素的习性是什么?

    第二、现场质量控制。这次会议上提的观点也有一些缺憾。可不仅仅就是这些因素,有更广义的,跟成本控制是相通的。现场工作质量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些是审计组长无法控制的,处长就把我这个不懂计算机的人派给你,你收不收?你也得照样让我干,因为我是公务员。有很多因素要继续加以研究,要把它们分清楚。然后,我们才能在操作上做出规定。

    第三、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现场管理控制目前是否有一个公认的基础理论来支撑它,这个问题困扰我们十几年了。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呀?我们现在的状况是用历史财务报表真实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理论来支持我们现在的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实务,理论和实务是完全脱节的。所以,我们的审计干部听说要评价重要性、评价审计风险,他就挠头,不知道如何干,你给我一个风马牛不相关的理论来支持我的现场作业,那审计干部能接受吗?这个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必须坐下来,踏踏实实地研究,不然的话,我们这个审计现场质量控制课题永远结不了。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支撑,里面的概念都是错的,要求他们在审计实施方案里,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做出评价,他们确实不会评价,也确实不能怨我们的审计干部,因为那套理论不适用于以合法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这些都是我个人捡出来的一些问题,给大家一些启发。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不是这一次研讨会就能解决的。

    第五个问题,几条建议。

    第一,一定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换句话说,就是研究的内容要继续细化。我们这次的研讨会比以前的细多了,还要继续细化,最后能出来一些可以操作的。

    第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方式再改进一下。凡是来参会的人,秘书处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论文的要求,讲演的要求,什么样的论文才能参加研讨会,做报告、工作汇报不行。在研讨的方式上,尽量要现代一点,要求站着发言,绝对不能超过20分钟或15分钟,表述主要观点,因为这是研讨会,不是工作会。从研讨会上就能反映出我们这是学术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要注意演讲的方式和礼仪,要尊敬大家。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提起的呢?就是要改进一下我们现在理论和实务的边界不清的问题。有的文章提交上来以后,看着象理论,又象实务,这样不行。要么在理论上深入下去,要么在实务上让人感到可操作。如果是界于两者之间的东西,人家一看,哈哈一笑,束之高阁。要么在理论上提出新观点,要么在实务上提出可操作的方法,不要领导讲话式的,这不行。

    第四,要基于实际,但又要超越经验。脱离实际不行,但是如果总是跟着经验走也不行,必须是在实践中总结升华。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能够真正使我们的审计科研,使我们的审计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

 
【关闭】    【打印】
  版权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审计学会  技术支持: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 本站电话:010-82199820
本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号(邮编:100086) 备案编号:京ICP备19011981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