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向党丨在做实研究型审计中找到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7日】
【来源:审计署审计宣传中心】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审计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派出审计局作为审计署的“一线部队”,长期在派驻部门工作,对于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建引领下,近年来,审计署经济执法审计局加强政治机关建设,以研究型审计为抓手,发挥派驻部门优势,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升。2024年,被授予审计署“四强”党支部荣誉称号,独立承担的两个审计项目分获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一、二等奖。

思想引领:锚定研究型审计方向

“审计推进到哪里,党建就引领到哪里。”审计署党组导向明确,坚持将党的领导夯实在一线,让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使创新活力体现在一线。

“几年前,我局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由于基础相对薄弱,高质量的审计成果相对较少。这也成为我们新一届局领导班子亟需破解的困局。”经济执法审计局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审计署党组提出,要坚持走研究型审计之路,把研究当成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这让经济执法审计局找到了有效的‘解题思路’。”

在派出审计局的审计监督中,对驻在部门开展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常规动作,此外还会根据安排,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专项审计等项目。

以思想引领锚定研究型审计方向。经济执法审计局聚焦联系部门的职责和业务特点,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相加相融,谋划开展研究型审计,特别是持续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市场监管、药品监管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从中思考审计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政治上弄通,行动上才能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相关事项上,审计人员深刻领悟总书记的关切和“最严”要求,与联系部门开展调研座谈、资料共享,理清重大政策措施、重点改革任务、突出问题隐患等,持续研究思考如何更好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如果政策执行的‘最初一公里’偏离一米,到‘最后一公里’就可能偏移上百米,小到政策执行打折扣,大到可能搞形象工程等。”经济执法审计局何敏飞介绍。

经济执法审计局审计人员开展业务学习

在审计实践中,经济执法审计局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积极发挥派驻优势,结合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加强系统研究和对规律性问题的分析研判,围绕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典型问题持续发力。

在一次对某部门期刊经营事项的审计中,审计组从具体经济事项入手,在署行政事业审计司的业务指导下,对有代表性的部分期刊经营管理进行“麻雀解剖”,剖析主办单位是否存在管理权流于形式、期刊质量不高等情况,力争透过外在抓内涵,找准背后的利益和社会影响。

考虑到相关被审计事项与民生息息相关,审计组全面查阅百余期杂志,对各版面进行逐一梳理。“我们查阅的杂志摞在一起有2米多高。”何敏飞回忆。

在面对关键事项的外围核查存在“堵点”时,审计组再次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进行回溯,优化分析模型,揭示出相关部门未对主办期刊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等情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审计建议。

在后续跟进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过程中,审计组秉持“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的目标,推动举一反三、全面整改,从源头推动相关领域期刊走上科学规范运营之路。

“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当全局同志通过审计监督促进驻在部门规范管理时,对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理解。”经济执法审计局刘成强介绍,“大家追求进步,不认输、不服输。经过研究型审计的具体实践,每位同志业务能力增强了,审计成效也逐步显现。”

组织强基:以党建融合锻造研究型审计合力

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侯凯在审计署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抓好机关党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形成引领保障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党建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经济执法审计局党支部提出打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集体,力争让每位同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用团结凝聚人心,是做实研究型审计的基本保障。”经济执法审计局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同志感受很深,“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集体荣誉又有个人成长,推动让研究型审计的力量从‘加法’跃升为‘乘法’。”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在一次审计项目启动之初,该局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李大钊故居参观学习。同志们纷纷感慨,“有信仰才能有力量”。

经济执法审计局党支部组织主题党日活动

随即,一场“为什么选择做一名审计干部”的讨论拉开帷幕。“大家从促进党和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增进民生福祉、维护中小企业权益等角度,表达从事审计职业的光荣感与使命感。”经济执法审计局史署光对此记忆犹新。

参与感上升为获得感,归属感升华为荣誉感。“遇到大项目,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审计工作、学习研究以及生活小事等方面有困难时,大家都会互相协助、互相启发、互相鼓舞。”经济执法审计局年轻干部肖欣怡说。

“用学习增强本领,是做实研究型审计的核心要义。”经济执法审计局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敢于正视不足、勇于实践创新,通过勤于查证和发现、敏于沟通和调查、善于归纳和提炼,有效提升能查能说能写本领。”

“起初我们对如何开展研究型审计,方法对不对?能不能出成果?心里确实没有底。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通过研究型审计做出‘硬成果’是需要下苦功夫积累的,发现的项目、资金问题如何与政治、政策对上‘茬’,很考验‘功力’。”刘成强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审计人员注重日常研究积累,逐步形成“自觉研究、真正研究、善于研究”的思想共识和习惯。“在项目准备阶段,就会认真研究被审计领域的政策沿革、行业特点、管理模式和风险点。”肖欣怡也深有感触。

在一次专项审计任务中,经济执法审计局按照署定工作方案,重点关注某部门所属单位开展论坛庆典等情况。

指导、举办、主办、协办,有哪些区别?普通会议和论坛有什么界限标准?对审计人员来说,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明确。

审计组安排专项小组开展学习研究,系统收集有关论坛的最新政策法规制度,对相关部门举办的论坛活动进行全流程梳理。

经过研究和调查分析,审计组发现了相关部门未经批准与有关机构合作举办论坛的典型案例,在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下,有效推动论坛活动进一步规范开展。

“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经济执法审计局领导班子通过安排年轻同志担任主审、多项目交叉锻炼、实务指导等方式,加快对干部的培养力度,实现老、中、青审计队伍协同进步。

2024年,该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结合驻在部门业务开展调研,撰写的《加快农村能源转型 推动清洁能源“靓”乡村》,获评审计署“关键小事”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实践转化:以过硬审计成果更好发挥“探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

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派出审计局作为审计署的重要力量,首要政治任务是以强有力的审计监督推动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审计机关工作成绩要靠审计监督成效来体现和检验,研究型审计做得好不好也主要体现在审计成果上。

“提升审计工作质效,是做实研究型审计的根本目标。”经济执法审计局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同志认为,“近两年,我局取得进步,主要得益于对署党组提出关于研究型审计要求的坚决落地执行,这为我们带来审计方式的变革和审计理念的创新。”

经济执法审计局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

在一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组以部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落脚点,推进研究型审计,梳理锁定问题疑点。

“在关注一项专业资质认定经费时,一家企业进入我们的视野,每年企业会收到一笔额度不大的服务费,同时该企业还会为部门垫付相关费用。”刘成强介绍。

然而,审计人员调查了解到,该企业购买服务已履行政府采购程序,也并非“皮包”公司。审计组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拓宽审计视角,认真排查每一个细节情况。

最终,审计组发现该部门将应直接承担的行政管理事项委托给相关企业实施的问题,揭示了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得到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审计整改成果转化为部门治理效能。

“在审计中,我们带着问题找答案,发现问题不是马上定性,而是研究背后的政策背景、制度原因或者管理漏洞,力求把问题根源挖深挖透,审后还要复盘总结,持之以恒深化审计。”审计人员逐步加深对做实研究型审计的认识思考。

经济执法审计局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发挥研究型审计在连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把审计监督跟进到民生项目和资金的“最后一公里”中的关键作用,探索构建“研以致用”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更好担负起“守护一方”的政治责任。

党旗所指,审计所向。从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到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每一步都是初心的回响。经济执法审计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将在署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准确把握审计署‘一线部队’的角色定位,继续深化研究型审计,努力用高质量成果回应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殷切期望,当好维护财经纪律的忠诚卫士。”

文字:杨学嘉

责任编辑:赵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