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暖“三农”丨这支队伍脚下是土,心里有光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来源:审计署审计宣传中心】
字号:【大】 【中】 【小】

“尚贤者,政之本也。”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以高质量审计工作护航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农业农村审计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农业农村审计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研究型审计,坚守职业精神,厚植为民情怀,把农民的愁与乐、乡村的兴与衰始终挂在心上,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开展工作。

“唯有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脚下是土,心里有光,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绽放出最绚丽的人生芳华。”这正是这支队伍共同的心声。

善于从政治上看农业农村审计

“请大家收集梳理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认真分析对比每年文件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工作要求的共同点、不同点和变化趋势,每位成员选定一个方面进行学习体会交流。”审计署郑州特派办农业审计处副处长李铁良在处室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要求。在每个项目开始前,扎实开展审前研究已经成为该处的惯例。不只是郑州特派办,许多审计机关早已把探究“三农”政策背后蕴含的政治意图和实践要求作为开展项目的“规定动作”。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同时“三农”发展还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农业农村审计队伍的政治能力和理论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农业农村审计干部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全面把握其中的内涵要义和精神实质,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认识审计工作政治属性和业务属性的统一性,把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作为首要职责,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审计署党组指出,对审计机关而言,就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更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把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的要求落实在审计工作中,以胸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审计项目规划计划统筹衔接,围绕推进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这一根本目标,做到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

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审计中,审计机关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措施的执行效果作为主攻方向,揭示和反映部分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助力筑牢兜底保障政策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乡村建设行动审计中,审计机关紧盯有关地区“千万工程”经验落地实施,核查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情况,促进提高村庄规划质量和实效,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畜牧水产品稳产保供相关资金审计中,审计机关紧扣党中央关于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树立大食物观的部署要求,找准审计切入点,密切关注畜牧和水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情况……

农业农村审计干部落实研究型审计,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双向贯通、首尾循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情况中发现问题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转变单纯从业务出发的思维定式,树立全局意识,强化系统思维。

四川省审计厅2024年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相关政策和资金专项审计,农业农村审计处在实施中“看得更远”,不只看相关产业投入资金的效益,更关注防止耕地“非粮化”等政策要求和“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联农带农目标的落实效果。副处长陈良龙说:“我们在审计中也要算一笔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政治账、长远账,通过审计指出的问题,督促有关地区因地制宜推动以粮为主、粮经饲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实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省审计厅农业农村审计人员关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

培育农业农村审计人才

初夏的南京,在2025年度全国农业农村审计培训班上,伴随着配乐《世界赠予我的》悠扬旋律,一段由全国农业农村审计人田间走访、入户调查等工作剪影组成的暖心视频,为培训课程拉开温情序幕。

在培训班现场,来自审计署特派办、相关派出审计局和全国各审计厅局包括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以及审计业务骨干代表等近两百名农业农村审计干部齐聚一堂,学习领会“三农”政策、技术,交流研讨农业农村审计成效、不足,同时为进一步改进提升工作质量和成效建言献策。

一年一度的全国农业农村审计培训班是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极为重视的学习交流平台。培训班每年明确一项主题任务,精心安排外部师资授课、审计业务讲解、优秀审计项目和审计案例交流等培训课程。据农业农村审计司相关同志介绍:“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涵盖宏观层面的政策解读,又包含具体层面的审计方法运用,使培训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作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审计局农业农村审计科裴萌在培训班作关于大数据审计的交流发言,她自豪地说:“分享材料汇集了南宁市审计局近些年的农业农村审计实践案例,凝结了好几代农业农村审计人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希望在与审计同仁的交流切磋过程中进一步打开我们的思路,丰富视野,促进专业能力的再提升。”

自2022年起,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组织各级审计机关筛选推荐专业素养强、工作业绩突出、熟悉农业领域政策法规和信息化审计的优秀人才,建立全国农业农村审计骨干人才库。“名称从‘专家库’到‘骨干人才库’,推荐范围从省一级扩展到更多基层单位,其中的变化体现我们更加注重向一线干部倾斜,更加广泛地吸纳农业农村审计领域的骨干力量。”农业农村审计司相关同志说。

全国农业农村审计骨干人才座谈会现场

目前全国共入库农业农村审计骨干人才370多名,市县级人数占比约65%。骨干人才通过以审代训、审计技术方法研究、专题研讨、审计经验交流、审计项目后评估等工作,实现业务水平和审计能力的有效提升。

各地方审计机关也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审计骨干人才培养工作——

湖北建立全省农业农村审计骨干人才库,形成可进可出的动态人才管理机制,通过以审代训等方式促进骨干人才能力提升。

广西由农业农村审计业务骨干和数据分析骨干组成检查组,适时赴各审计组现场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山东建立由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51名审计人员组成的涉农领域大数据审计人才库,定期总结交流大数据审计路径方法,完善数据分析模型,改进分析思路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质量……

实践是检验人才培养的“第一跑道”,大家看到,作为“业务中坚”的骨干人才在审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较真碰硬,在“关键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跟我上”的职业精神感召着整个农业农村审计队伍。

既有骨干人才当“擎旗者”,也有优秀经验作“寻路图”。地理信息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研以致用”服务审计一线、探索完善乡村审计监督机制……从2022年起,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定期征集甄选推送优秀涉农审计“四个一批”(即“方案、报告、案例、方法”),脱密脱敏后发送至各省级审计机关,并鼓励引导省一级往市县级转发。目前已推送21期,包含优秀涉农审计方案、审计报告、典型案例、经验方法等630余篇,切实促进各地互学互鉴、强化研究、提升能力。

地方审计机关的同志们反馈说:“太好了!‘四个一批’定期为我们总结提炼全国最优秀的农业农村审计经验,我们可以对照标杆,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应用,强化对农业农村审计的立项研究、对技术方法的研究,提升查核重大问题、典型案例的能力,不断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和工作成效。”

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相关同志表示:“‘四个一批’是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不仅是资源经验的分享,更是审计智慧的共享,推动各地农业农村审计工作均衡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审计全国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践行农业农村审计为民情怀

提及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的高光时刻,许多农业农村审计干部都会提到“一次重要会议”。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求是》杂志2023年第六期予以刊载,总书记在讲话中引述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帮扶政策落实和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效举措抓整改。

感受到总书记对审计结果的关注,农业农村审计干部更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把总书记对审计事业的关心关怀切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以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农村审计铁军之姿,切实践行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情怀。”

作为这支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审计干部队伍的缩影,他们之中走出了获表彰的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从川西北的雪域高原到凉山彝区的深山峡谷,再到天府粮仓的田间地头,四川省审计厅农业农村审计处把审计监督跟进到广袤乡村的“各个角落”。

从查出虚报冒领的“蛀虫”到为搬迁困难群众发声,7年来足迹遍布全国40余个县,审计署长沙特派办农业审计处“90后”龙昱宁感受着“每一粒稻谷”背后的民生重量。

从天上阿里走到藏北草原,发挥藏汉双语优势,承担审计人员和翻译宣讲员双重角色,向广大农牧民宣传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西藏自治区审计厅藏族审计干部达伟拉措在雪域高原上践行审计使命……

长沙特派办农业农村审计人员到村民活动中心走访了解情况

农业农村审计人始终秉持的工作作风源于心中厚植的“三农”情怀和不断锤炼的坚强党性,长期扎根“三农”一线,深入接触基层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时刻都在接受群众对纪律作风的检验,同时审计工作也需要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青年干部是农业农村审计发展的生力军,精心为“幼苗”提供成长“沃土”是审计前辈的责任。在审计署新录用人员初任培训辅导读本里,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精心组织编写了“农业农村审计篇”,除了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重点等内容,里面还特别在沟通表达上对青年干部寄予期待,“农业农村审计经常和农民群众打交道,要学会耐心倾听、准确表达,确保农民群众对问题全面正确理解”。

让新入办的干部首先到农业农村审计项目进行锻炼是一些审计机关的传统,武汉特派办就是其中之一。该办农业处处长说:“书上看百遍不如地里走一遍,我们希望这些年轻人以此为起点,让他们走进农村、了解农业、服务农民,培养‘三农’情怀,为未来的审计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吴鑫炎2024年7月份进入武汉特派办,是全办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她收获了关于农业农村审计满满的“初体验”。在她看来,“情怀”就是一次次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与农民面对面交谈,能够发现仅凭翻阅资料不能发现的问题,最终实实在在让他们获益。立足于实施的项目,我们深刻地感悟到审计工作的价值。”

农业农村审计干部始终铭记,每一次审计背后都肩负着党中央的厚望、署党组的嘱托、农民群众的期待。以高质量农业农村审计工作护航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这支高素质专业化农业农村审计队伍的使命担当和职业荣光。

报道:杨翔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