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远赴他乡务工的他们,如今出现在家门口的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土地流转协议上的红指印,已化作准时到账的温暖数字;比往年更厚实的产业项目分红,让脱贫群众的嘴角上扬……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审计署党组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组织全国14个省级审计机关开展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相关政策落实和资金审计。
按照署党组的统一要求,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紧扣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审计工作一盘棋,重点围绕揭示和反映抽审地区在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方面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和完善帮扶的意见建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大局。
从高海拔山区到省际交界地带再到生态脆弱区,从少数民族聚集区到荒漠化地带再到高寒牧区,审计人凭着一双“铁脚板”走村跑山路,练就一张“贴心嘴”入户聊家常。他们用数据感知民生冷暖,用脚步丈量责任担当;他们于账册凭证间寻找蛛丝马迹,双眼洞察的不只是账目,更是百姓增收致富的期盼。
“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日记的生,四川凉山州则普乡安曲乐村一个普通的彝族村民有了新盼头。这个七口之家的顶梁柱,2023年之前还有些“碌碌无为”,去年通过参与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23天挣了4600元劳务收入。“政府出钱修路,村委会安排我干普工,每天200元,既能照顾5个读书的娃,又能赚钱养家。”日记的生朴实的言语里满是感激。
像他这样受益于以工代赈政策的家庭,在安曲乐村并非个例。同村的村民曲比尔体因身体原因长期无法外出务工,夫妻二人抚养5个孩子,生活捉襟见肘。2024年参与村道建设项目后,他不仅获得劳务收入,更在修通的道路旁种了30亩荞麦。“这个以工代赈政策就是好,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路也好走了,卖粮都方便多了。”曲比尔体指着新建设的道路说。
促进政策落到实处,让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增收,正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相关政策落实和资金审计的初心所在。
此次项目中,审计署成都特派办负责的就是日记的生所在重点帮扶县的审计工作。“我们选派农业农村审计骨干组成审计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等重要论述,将就业增收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关注就业帮扶措施落实情况。”项目主审袁文竹说,“审计中,我们紧紧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逐年梳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和项目档案,高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锁定疑点。”
审计组在数据比对中发现,全县百余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以工代赈的项目非常少,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更低,甚至不到项目总投资额的1%,部分项目“重建设轻带动”的现象较为突出。

成都特派办审计人员核实就业帮扶情况
“我们针对查出的问题,细致研究问题根源,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采用以工代赈,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提出合理审计建议。”袁文竹说。
该县积极整改,印发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份文件,进一步明确推广以工代赈适用的领域和项目范围。通过整改,全县采用以工代赈的项目扩展到8个,并要求务工群众获得的劳务报酬比例不低于财政资金的10%,同时在用工上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动态名录库内的群众。
“当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袁文竹说。
“土地流转费再也不用催了”
“村集体流转了我家三四亩耕地,现在的租金每年都有按时到账”“我家的有五亩四分,也能按时到账了”“土地流转费再也不用催了”。时隔两年,当审计署重庆特派办审计人员再次来到当时调查过的村里,乡亲们激动地握着审计人员的手不舍得松开。
百姓真实的心声,正是审计人以专业监督守护民生底线的温暖见证。
为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促进群众增收,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派出审计组,对重庆市某重点帮扶县开展审计调查,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检查拖欠群众租金分红、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工资等问题。
明确审计重点后,审计组决定从耕地流转台账入手,却发现县农业农村委的资料严重缺失,工作一时难以推进。

重庆特派办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审计组转而从乡镇入手,全面梳理数据。通过对全县32个乡镇的耕地流转台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某村委会从268户农户手中流转了近400亩耕地,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流转用途为种植水稻。
“耕地面积这么大,农户数量这么多,如果村里履职不到位,极易发生拖欠流转费的问题。”项目主审卢阳禄说。
很快,田间走访的发现印证了审计人员的判断。正当村支书向审计人员介绍该项目成效、带动农户增收等情况时,一位路过的村民停了下来,询问村支书“我屋头的土地租金好久能下来噻?”这句不经意的问话,立刻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
审计组当即决定分头行动,一组人员继续与村支书了解情况,另一组人员开始入户延伸核实。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大量的入户走访,村委会拖欠农民土地流转费的事实浮出水面。2022年,由于项目区遭遇水灾,产出的水稻市场销售不畅,村委会便以当年项目区自产大米折价抵扣的方式向少数农户兑现了部分费用。截至2023年6月底,仍有170多户农民的15万余元土地流转费未兑现,其中涉及14户脱贫群众。
“审计指出问题后,我们立行立改。”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强联动排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将拖欠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全部支付。
群众利益无小事。审计人员以“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使命担当,以“火眼金睛”的专业敏锐,让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无所遁形。
让产业扶持项目分红不“打折扣”
“我们现在都是按照6%或8%的比例向脱贫户分红。”相关国有企业人员向审计人员介绍着审计整改后的运行机制,“脱贫户的分红都是按时转到他们的银行账户。”
为促进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夯实脱贫基础,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根据审计署统一安排,甘肃省审计厅负责该省某重点帮扶县相关审计项目。
审计厅农业农村审计处张容海在该项目审计整改“回头看”中,逐项对照核查,生怕哪项整改不够细致,影响到脱贫群众的切身利益。
“该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规模较大,仅2021年用于乡村振兴的各项资金规模就达到了5个多亿,涉及项目500多个。”张容海说。项目开始时,面对审计任务重与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如何高效组织实施审计,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
“在做实研究型审计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将资金量大、涉及农户多的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作为审计重点。”张容海介绍说。
严审细查,显露端倪。审计人员通过查看衔接资金台账、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分配台账等资料,全面梳理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很快,某县属国有企业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一千多万!”看到该公司投向当地10家企业及合作社的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数额,张容海感到震惊,“金额这么大,资金效益如何?回报率是多少?是否带动农户增收?合作企业、合作社会不会到期退出?分红真正到户了吗?”一连串的疑问在他脑海中浮现。
沿着资金流向,审计人员对相关原始凭证及收支事项进行核查,发现该企业向这10家企业、合作社按6%或8%收取投资收益。然而,当审计人员要求提供分红台账和农户入股分红发放花名册时,却被搪塞了回来。
抽丝剥茧,拨开迷雾。为了揭开事情的真相,审计人员决定展开外围调查,以资金流向为主进行追查,最终,一个企业截留产业扶持项目收益资金——“吃差价”的问题浮出水面。该企业按6%或8%的分红比例与10家企业、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并据此收取分红资金,却仅以4%或5%的分红比例向农户发放。截至审计时,该企业已累计截留产业扶持项目收益几十万元。

甘肃省审计厅农业农村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
审计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省政府办公厅由点到面、举一反三,印发了提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发展水平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并要求相关县开展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涉事企业已经将截留的几十万元分红资金全部返还给脱贫群众,县政府还印发了联农带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文件,有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当项目主审张容海讲述完项目的整改结果,长舒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审计人用专业与担当谱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通过强化以工代赈项目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转化为脱贫群众的劳动报酬;严查土地流转费发放,守护农民“钱袋子”的合法权益;深耕产业扶持资金审计,让特色农业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一组组沾着泥土的审计数据,一项项惠及千万农户的整改成果,正是审计机关践行“国之大者”的生动诠释。农业农村审计将继续以“经济体检”护航乡村振兴,用“火眼金睛”守护惠民红利,让广袤乡村不仅看得见青山绿水,更留得住发展希望,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报道:唐志宏
| 责任编辑:何晓源 |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