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暖“三农”丨共同画好乡村振兴“路线图”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来源:审计署审计宣传中心】
字号:【大】 【中】 【小】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在审计署党组的统一安排下,2023年审计署组织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相关资金和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一批驻村规划的调研师、一张乡亲们能看懂的规划图、一个保证建设时序的项目库……从粤北到吉西,规划接地气,举措落实处,一张张乡村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正在祖国大地徐徐铺展。

重实效,把准乡村“主动脉”

风姜鸡、艾头鸡汤、叶玛,一阵阵美食的香味从集市上飘来,许多游客漫步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高河村商业街头,欣赏并挑选自己喜爱的竹木工艺品、竹藤编织品,烟火气在这里蔓延开来……

这是广东省阳春市高河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建设和美乡村的缩影,也是审计整改成效的生动体现。审计署广州特派办按照署统一安排部署,对广东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专项审计调查,阳春市就是其中一个抽审地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广州特派办落实研究型审计要求,在认真研究资金规模、地域分布、项目种类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了2个抽审地区。在审前调查阶段,对全省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总体摸底分析,在开展现场审计之前,审计组12人集中1周时间分板块研究不同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情况。

探清门道,省力高效。阳春市有300余份村庄规划,每本都有一两百页。面对好几万页的村庄规划文本,审计组需要在短时间内有重点、有方向地查阅,研究型审计“事半功倍”,解决了关键难题,提高了审计效率。

“我们在审前研究阶段梳理国家政策,发现村庄规划是进行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从每本村庄规划的建设项目情况表入手,既将几百页的规划精简为一页项目情况表,又可以迅速掌握各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规划情况。”审计组王月说。

广州特派办农业农村审计人员讨论审计思路与方法

在了解各村拟建设项目的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规模等情况后,审计组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将同一家设计单位编制的规划放在一起分析。通过数据比对,审计发现某设计院编制的29份村庄规划建设项目情况表中,均出现规划新建3750平方米幼儿园和小学、新建100平方米村卫生室等建设内容。

广州特派办农业农村审计人员查看村庄规划情况

疑起毫末,真相寻踪。带着疑问,审计组花了2天时间延伸踏查,核实村庄实际情况。他们发现有的村大部分人口已经外迁,留守村民仅37人,并无幼儿园建设需求;有的村在已建成村卫生室闲置未用的情况下,仍规划新建卫生室。最终,审计发现阳春市村庄规划编制质量不高,存在未结合实际编制、规划内容“一刀切”等问题。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阳春市成立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在村庄规划专项整改及优化提升工作专班的督促下,该设计院到上述29个村开展现场踏勘等外业调查工作,深入基层倾听村民心声,编制了科学且符合实际的村庄规划提升方案。

村庄规划的优化完善,使阳春市下辖各乡村逐步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我们村规划了‘高流古墟+文旅餐饮’的乡村旅游模式,依托传承千年的竹器制造技艺,打造竹器生态博览园。今年端午节的高流古墟活动,吸引游客41万人次,村民都心往一处使,干劲儿十足。”高河村相关负责人的眼里满是笑意。

落实处,探索乡村“新样本”

“前年建厂房,去年修附属设施,经过深加工的大米口感更好、卖价更高,既能每年增加15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又能带动本村劳动力就业。”红岗子乡一心村党支部书记开心地说。

稻米加工厂项目是产业振兴的最好例证,也是村庄规划审计整改的完美答卷。2023年,吉林省审计厅按照署统一部署,组成3个审计组赴三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专项审计调查,大安市是其中一个抽审地区。

当天有思路、当天沟通。审计组打破周例会、月汇报的常规模式,在发现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互通有无、齐头并进,系统全面地揭示问题,确保审计工作高效推进。

“我们组发现村庄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不衔接,发挥村庄规划引领作用不足的线索,审计组长立即与其他两组电话沟通、视频指导,三组按照同一审计思路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比对,以点带面,反映村庄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安市审计组侯云鹏说。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面对大安市已编制的36本村庄规划,审计组重点关注“发展定位与目标”,直观快速了解各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向与愿景。在审查过程中,他们发现有的村庄规划要求打造“玫瑰特色村”且需突出“达录山村特色”;有的村庄规划中写明建筑外观体现“沈阳地区地域特色”。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土地碱性大,一般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花卉的可能性低,且达录山、沈阳是内蒙古和辽宁的地域名称。这引起了审计组的高度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存在脱离实际的可能。

吉林省审计厅审计组实地走访核查相关情况

审计组随即兵分两路分散核查,一组实地走访,与村干部座谈了解各村是否有种植玫瑰花的传统以及打造玫瑰特色村的计划;一组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询问吉林在谋篇布局上是否有引进相邻省份旅游或建筑特色的计划,得到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最终,审计发现村庄规划存在编制质量不高,盲目照搬照抄流于形式的问题,大安市24个规划中出现辽宁、内蒙古等地名称及特色旅游、风格建筑,与当地风貌明显不相符,均由辽宁1家设计公司编制。

大安市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驻村实地调研,在详细勘查乡村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现状,深入了解村民的居住习惯、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重新编制36个村庄规划,现已分阶段整改完成。

重新编制的村庄规划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更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前村里每年都有两三百公顷的耕地内涝,新的村庄规划在编制阶段征集了我们的意见建议,去年新建了2条排水沟,并对原来的3条排水沟进行清淤疏通,解决了长期内涝的问题,耕地比以前增产增收了200多万元。”叉干镇先锋村村民刘老伯激动地说。

强整改,一张蓝图绘到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施工图,有了规划,乡村建设才有章法、有规矩。

审计署党组多次强调,审计建议要可批示、能落实,能够为党中央、国务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高度重视审计揭示的问题,严肃处理、彻底整改。对于乡村建设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村庄规划偏离实际、流于形式等问题,相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整改并研究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一场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审计整改热潮迅速掀起。

自然资源部组织召开全国村庄规划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明确规划编制要求,会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分类指导,不下达完成指标和完成时限,不盲目追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不要求编制工作进度“齐步走”和成果深度“一刀切”,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在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相关部委成立3个工作小组,对审计指出问题的相关省份开展实地督导调研,并与省级相关部门共同组建6个规划技术小组,逐村核实村庄规划编制整改效果。目前,审计工作报告涉及的1783个村庄规划问题,立行立改和分阶段整改问题已整改完成,持续性整改问题正在稳步推进。

接地气,合民意。推进整改的进程中,各地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完善村庄规划。

比如,河南小杨庄村充分利用自然优势,规划“稻鱼共养+”模式,育养锦鲤、虾蟹5个河塘,实现夏稻、冬麦循环耕种模式,亩均增加村民年收入10多万元。湖南小河村规划“野生茶+食用菌+光伏发电+旅游”四产融合模式,建成300亩茶叶生态种植基地,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余万元;广东新民村重视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建成300亩广藿香基地,每年带动当地就业群众300余人次;吉林长春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考虑群众诉求,在新编制的村庄规划中拟定了道路硬化、雨水边沟盖板、路灯等基础设施项目。

从“有”到“优”、从“纸上”到“地上”,审计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基本功,为村庄规划编制把脉问诊、提质增效,确保其真正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科学指南和刚性约束。这份无言的守护,有效规避了“千村一面”和建设浪费,切实维护了农民主体地位和发展权益,让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迈得更加稳健、更有成效,助力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新时代锦绣画卷。

报道:宋昕桐

责任编辑:蔡波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