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护航中央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来源:审计署审计宣传中心】
字号:【大】 【中】 【小】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当年6月,党中央果断决策,采取宏观财政政策积极应对,向地方新增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并要求“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李克强总理多次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与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监管措施相配合,审计署于当年下半年同步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情况专项审计”工作,围绕“及时、直达、精准、安全、绩效”的目标要求,聚焦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下达、管理使用及绩效发挥情况,及时揭示问题,提出审计建议,督促问题整改,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及建设性作用,确保直达资金坐上“直通车”,快速精准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直达基层意义重大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对下级政府无偿的资金拨付。此次中央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中央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做法,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制度创新,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工具。其特殊性就在于,保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不变、地方保障主体责任不变、资金分配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原则将资金直接快速下达基层。

按照中央精神,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将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特殊机制第一时间直达市县基层,主要用于地方政府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尤其是支持地方帮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

由此可见,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央加大对地方的财力保障。这将极大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较好提振地方经济。在此背景下,中央新增财政直达资金的落地尤为重要。中央资金以何种路径下发?如何保障及时拨付并发挥实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尤为关注。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中央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密切协作,确保该机制作用发挥顺畅、发挥实效。财政部构建直达资金管理制度体系,迅速有序下达资金,搭建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审计署组织开展专项审计,加强直达资金监管,督促问题整改落实;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做好资金发放的指导督促;人民银行加强直达资金的拨付监管;国家税务总局加强对减税降费工作的跟踪监测等。

“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审计署党组把此次专项审计作为重大政治任 务,从做到‘两个维护’的 高度,坚决组织完成好,切实促进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020年7月2日,审计署举办工作视频培训会专门强调,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推进现场审计全覆盖,增强审计监督时效,推动整改贯穿审计全过程,促进资金及时拨付、精准使用、安全高效。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审计机关对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开展了全过程全覆盖跟踪审计,覆盖全国各省342个地市、2854个县区。

审计结果表明,创新实施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下达更快捷、投向更精准、监管更有效,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总体严格规范。2021年6月7日,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支持保障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从而赢得各项工作主动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确保资金快准落地 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财政资金下达拨付耗时较长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方面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长期关注。此次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不仅要求省级财政当好“过路财神”,第一时间将资金快速分配下达,同时还不能做“甩手掌柜”、任由资金“一分了之”。

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审计发现部分地区资金分配不精准、下达支付不及时、扩大支出范围或虚报冒领、虚列支出或违规拨付等问题。无疑,同步强化审计监督,紧盯资金拨付快、投向准,有利于提升资金下拨效率和使用效果。

“为确保中央创新机制运转顺畅,审计上下联动、‘瞪大眼睛’、多措并举,实事求是反映政策在基层取得的成效,查找资金拨付效率和使用效果的问题,督促问题第一时间整改并提出政策建议,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防范风险于未然。”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疫情暴发初始,我国大批企业面临着停工停产的困境和招工难的问题。在山西某地,审计人员发现,地方政府为了保市场主体、保民生、保就业,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国有企业亏损进一步增大,地方财政因此把700万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发放市直国有企业作为亏损补贴。而这样做,与抗疫特别国债的使用规定有所违背。

审计人员指出问题后,当地政府及时收回拨付国有企业的700万元资金,改用于某民营企业招聘补贴,并印发文件要求防止资金沉淀,促进直达资金尽快拨付下达。

在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帮助下,该民营企业很快复工复产。地方政府还联合多方资源,协助规划专项招募资金,企业全年共申请专项招募资金9500多人次、总金额达1700多万元,其中直达资金700万元,有效缓解了人力成本上升问题,为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审计,不仅是有形的监督,也是一种无形的威慑。一边是职能部门的严格管理,一边是监管部门的严肃监督,直达资金所到之处,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制度的周密设计下,相关主体在资金流转使用各个环节慎之又慎,确保了政策落地生效。

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的建立,不仅是资金流转的创新安排,更反映出中央“一竿子插到底”的态度,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新增资金的使用具有更强力的监督指导。这种监督指导,牵动各个部门、动员上上下下,不仅要确保资金全数安全落地,更要推动资金效用符合政策初衷。

形成督促整改合力 发挥监督长效机制

在资金预算还没有全部下达的时候,审计署第一时间印发了审计工作方案并培训部署,确保拨、审、改过程同步。在审计署统一领导下,各级审计机关坚持“边审边促、边审边改、边审边建”,分月出具整改意见函、分季度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把推动整改贯穿审计全过程,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形成了督促问题整改的合力。”在各部门共同推动下,有关部门单位通过重新分配、收回资金、加快拨付等方式积极整改。截至2020年底,大部分问题已得到有效整改,并促进新开工和调整项目1086个。

在宁夏某地,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在筛选将资金拨付至预算单位或政府部门的数据时,发现某市财政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指标1500万元下达市交通运输局,用于三个区县农村公路建设等支出。而根据相关办法要求,直达资金应直接发放到受益对象。

根据审计建议,地方部门积极整改,及时收回误拨的直达资金,并根据项目单位资金需求,第一时间将资金从市级国库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这也便于日后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中跟踪监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

如今,部分公路已经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周边村民住户的出行。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全国各地审计机关深入分析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大直达资金监管力度和问题整改问责力度、盘活用好结余结转直达资金以及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建议。在审计建议推动下,相关部门健全完善了直达资金风险防控机制。

2020年10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完善监管,加快推进部门间数据开放共享,强化对直达资金的全过程监控,严防“浑水摸鱼”,确保用好资金。

有效的审计监督也为中央减税降费政策的顺畅实施提供了保障。相关专家指出:“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不代表地方保稳定保运转的工作可以停止或者减少。中央资金又快又准直达基层,更有助于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不折不扣。”

特殊转移支付模式下的审计监督,实际是一种纠错机制,变事后审计为事中监督,审计监督在中央政策部署的第一时间就介入,强化了“经济体检”功能。同时,注重把揭示微观问题和服务宏观决策相结合,达到了“治已病、防未病”的目的。

探索有效组织方式 确保审计提质增效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国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巨大生存危机。为减轻商户经营压力,大批国有企业率先落实国家关于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企业经营用房租金的政策要求,纷纷为商户减免多月房屋租金。

在四川某地,审计人员发现有的国有企业房租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减免不及时。在审计督促下,该市国有企业积极配合,加快工作进度,将减免政策及时落实到位,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同战“疫”、共渡难关。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该地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物资采购储备进度,积极健全完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共同努力,直达资金有效弥补了疫情防控以及应急救灾等方面的民生短板,保障了资金能够到达最需要的地方。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此次审计实行直达管理的新增财政资金,资金规模大、涉及地区广、资金种类多。”对此,审计工作根据政策目标和资金特点,上下联动、强化沟通,探索实施有效的组织方式。

首先,坚持全国审计“一盘棋”统筹实施。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负责”原则,将此次审计纳入政策跟踪审计统筹实施。审计署成立专项审计办公室,在署党组直接领导下,做好顶层谋划和统筹协调;各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省级财政及相关部门审计,并每月抽选若干市县现场审计;各省级审计机关对本省市县审计负总责,采取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方式开展,并每月抽选部分市县现场审计。

其次,实施全过程全覆盖跟踪审计。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方式推进审计全过程全覆盖,共延伸调查4.72万个单位、3.74万个建设项目、1.28万户企业。坚持关口前移全程跟踪,审计内容涵盖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下达、管理使用及绩效情况全过程。实行数据分析常态化、现场审计分阶段,每月抽审部分市县,至年底实现现场审计全覆盖,对部分重点市县分阶段多轮抽审。

再次,探索分阶段分层级把握关键重点。资金下达初期,重点关注基层库款保障、资金分配和项目落地、信息共享等;资金下达中,重点关注资金分配下达快不快、准不准等;资金下达后,重点关注资金使用合规性、项目进展、资金绩效等。省级重点把握资金筹集调拨管理、项目实施总体情况等环节;市县重点把握资金下达拨付使用、项目实施绩效等环节。

最后,坚持审计全程分析研究和质量控制。全面梳理形成政策制度汇编,编发分阶段分层级审计要点,指导现场审计;坚持现场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和相关数据,动态开展集中数据分析,查找疑点供现场核查。建立质量控制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确保审计结果可靠可信可用。

推进完善常态化机制 强化惠企利民实效

2020年新增财政资金专项审计,在审计署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参审人员闻令而动、攻坚克难,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辛勤付出和努力工作提交了一份圆满答卷。

对审计工作情况和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2021年5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特别是去年以来实施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审计部门依法严格审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021年4月7日,财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正因为去年做得好、有效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要实行常态化的直达机制。”4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实施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要求财政、审计及相关部门加强直达资金监督,确保直达资金用在“刀刃”上,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

据了解,2021年的常态化直达机制,将进一步扩大资金范围、完善直达管理机制、加强直达资金管理,将27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整体纳入直达机制,资金总量达2.8万亿元,为地方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提供更好的财力保障。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审计署已将2021年直达资金审计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统筹实施。各级审计机关将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继续与相关部门共同配合,认真推进完善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促进直达资金及时分配下达、规范安全使用、提高资金效益,更 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

2020年以来,一笔笔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民生,犹如特殊时期的一场场“及时雨”、一针针“强心剂”,为老百姓送来温暖、为企业纾困解难。实践证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的成功实施,是我们党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次生动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民情怀,展示了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信心与决心,更加速推进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对审计工作而言,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审计工作紧密结合,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融入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审计机关整体合力,集中力量对党和国家关心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立足经济监督,体现政治要求,践行“两个维护”,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 共命运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对于审计机关全体党员干部来说,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砥砺初心与恒心,在审计事业的新征程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信念,赢得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更是永恒的课题。(张莹)

 

《审计观察》杂志2021年第7期

责任编辑:赵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