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助力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安全网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1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作者林闽钢,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

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和帮扶,被称为“最后的安全网”,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性的重要制度安排。新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包含对社会救助领域政策贯彻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内容。社会救助领域的国家审计在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维护社会救助资金安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于遭受各种社会风险,陷入生活困境的个人和家庭所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迅速解决,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生活步入小康乃至富足,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和城乡特困人员4682.4万人,支出低保和特困供养资金1963.9亿元;实施临时救助1089.3万人次,支出124.9亿元。社会救助在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正处在优化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重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正在建成,社会救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做出了顶层设计,社会救助制度由分散的单项救助转变为综合的救助体系,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已走过“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将6000多万城乡低收入群众纳入监测范围,面对低收入人口复杂情况,面对来自基层社会救助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挑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更加艰巨。

(三)对社会救助开展审计是促进社会救助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民生领域。解决社会救助领域中的痛点和难点,就是民之所望、民之所盼。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化、审计职能的拓展,国家审计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一体推进在社会救助领域揭示问题、规范管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形成常态化监督震慑,全面提高了社会救助的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救助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推动社会救助改革进一步提升完善,审计署重点围绕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救助对象纳入保障、兜底保障政策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等方面,检查社会救助管理的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管理、效益发挥等情况,重点关注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查找发现问题来监督社会救助政策执行,已成为推动社会救助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有力措施。《报告》中反映的符合条件人员应享未享救助待遇、不符合条件人员违规或重复享受救助待遇的问题,从涉及人数和资金来看,较往年有明显好转,体现了相关部门在提升社会救助及时性和精准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有一些地区和单位在主动发现、动态监管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完善;《报告》中反映的骗取套取、挤占挪用救助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属于基层、尤其是集中供养救助机构在执行社会救助政策中存在的较为典型问题,对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深入整治社会救助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警示作用。

“精准”是社会救助秉持公平公正的应有之义,是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核心。把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也是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后要不断总结经验,遵循社会救助的发展规律和工作特点,继续有针对性开展对社会救助的审计,推动民政部门高质量执行上级部署,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规范资金分配管理,落深落细救助工作,保障救助对象权益,织密扎牢兜底保障,切实做到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