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初显(07-11-1)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01日】
【来源:安徽省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旨在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所采取的重大决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安徽省从2003年下半年起,逐步选择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试点,并将其纳入了全省实施的十二项“民生工程”之一,至2006年已先后有36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这一倍受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实施四年来,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实的怎么样?农民群众的医疗状况改善情况如何?日前结束的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管理及制度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对此有了较好注解。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安徽全省各级部门紧密配合,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探索了许多有益经验,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受到农民的普遍赞誉和拥护。本次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以下四大成效:

    一、政策落实基本到位,新农合制度框架日趋成熟。安徽省各级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专门经办机构运作的新农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省辖市都成立了新农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试点地区普遍按要求分别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设立专门经办机构,共配备经办人员一千多名,初步建立了一支富有效率的经办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服务体系。各级各相关部门从完善制度入手,在基金筹集管理、结报补偿、操作运行、咨询公示、服务监管等方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政策措施,切实保障了新农合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序运行。

     二、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初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筹资方面,该省望江、东至等县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与农民签订协议,从涉农直补资金中统一代扣参合缴费。岳西县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数额的“三定”筹资方式,变干部上门收取为农民主动送缴。当涂等县实行在农民自愿情况下,从医药费补偿款中扣收下年参合缴费的滚动筹资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结报补偿方面,歙县、岳西、当涂等县通过“涉农资金存折”或邮政活期存折发放补偿款,保证补偿资金封闭运行。金寨、天长、凤阳、铜陵等县(市)实行农民就医在定点医疗机构先行直接结报,由医疗机构垫付补偿款办法,保障农民在第一时间得到补偿。在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方面,一些地方已启动定期考核评审制、专家评估制、目标责任制、单病种定额制等措施,促使定点医疗机构强化服务责任,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取得了不错效果。

    三、基金筹集足额到位,参合农民受益情况明显。截止2006年底,安徽省36个新农合试点县累计筹资9.68亿元,其中农民缴费2.48亿元,占25.6%;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93亿元,占40.6%;地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也及时足额到位。按照以大额医疗费用统筹补助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助的原则,各试点地区已累计有730.38万人次享受合作医疗补助,补偿费用达6.7亿元。其中门诊及其他补偿等9196.61万元,占13.7%;农民健康体检费用1432.98万元,占2.1%;住院补偿费用5.64亿元(人均住院补偿870元),占84.1%,较好地体现了大病统筹为主的政策导向。特别是住院补助达到最高封顶线(各地1万至5万元不等)的1293位农民,共获得了补助2,148.51万元,人均补助1.66万元,最高补助达3.2万多元,有效地减轻了大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各地还结合实际适时调整补偿实施方案,通过升顶降槛、提高补助比例、扩大补助范围、实行二次补偿等措施,加快了资金使用进度,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益,在抵御大病风险的同时,也扩大了合作医疗的受益面,增强了新农合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

    四、广大农民对新农合工作的认知度逐步提高,政策措施的社会效应良好。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安徽省各地通过广泛发动,多方宣传,农民群众对新农合政策措施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健康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不断提高。各审计组随机走访358户农户的情况表明,98%的农户对新农合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95%的农户比较了解新农合各项政策措施;在参合农民中,主动缴费参合的占94%,有80%以上农户认为目前筹资标准较低,愿意提高缴费标准,扩大基金规模,提高受益水平。试点以来,全省参合人群不断上升,年平均参合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底,36个试点地区共有1400多万人参合,平均参合率达到87.3%。新农合制度的实施,逐步释放了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参合农民就医率和住院率有了明显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卫生机构的运营活力,为其持续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曹毕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