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广州办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做到“四结合”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3日】
【来源:审计署广州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才工作在审计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干部录用、政审考察、轮岗交流和继续教育工作上做到“四结合”,较好地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既促进了干部的成长,又为该办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是将录用计划与干部队伍结构现状分析相结合。为提高干部录用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该办认真研究干部队伍结构现状,从人员结构、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等入手,分析干部队伍结构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同时,根据审计工作实际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了解各处室人员需求情况,深入掌握各职位专业要求和工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录用计划。近年来,该办重点引进了计算机、法律、工程、金融等紧缺专业人才和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为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二是将政审考察与新人入职定岗相结合。在考察工作中,该办成立专门考察工作小组,明确考察的内容和程序,全面深入考察。不但要查阅被考察对象历史档案资料,还要与熟悉被考察对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的部门领导、人事部门负责人以及一起共事的同事分别进行访谈。除了对拟录用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进行细致了解之外,还将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工作经验、专门技能、与同事相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作为重点了解的内容。根据综合考察意见,提出入职定岗建议,使每一位拟录用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个性特点与该办提供的职位要求、工作特点相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将干部轮岗交流与处室人员结构完善相结合。该办制定了《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干部岗位交流暂行办法》,使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干部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广泛听取干部关于岗位交流的意见和建议,使交流过程更加民主化。通过对各处室整体情况、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岗位特点、干部专业和能力特长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交流人员,使交流结果更加科学化。据统计,近年该办共组织四十余名干部进行了岗位交流,其中处级干部交流人数占44%,业务处和综合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面达到交流总人数的40%,9名计算机专业人员中有4个分布在财政、金融、投资等业务处,8名工程专业人员平均分布于行政事业、经贸、投资等处室,优化了处室人员配置、促进了处室专业结构的多元化。

    四是将干部教育培训与人员知识结构调整相结合。该办近年来大力加强干部在职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制定了《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在职人员学习进修管理办法》,鼓励干部参加与岗位对口或相关的在职学历教育,进行跨领域、跨专业的学习。近年来,该办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的干部中,有一半人员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不同,如财会本科的读在职研究生时选择学习MBA、MPA等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本科的攻读财会专业研究生学习。此外,该办还积极推荐干部参加审计署组织的各类专业知识培训,促进了干部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提高了审计实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有规划、有目标的人才引进、干部轮岗交流和学历教育,该办干部队伍规模迅速扩大,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具体体现在:一是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学以上学历占比明显提高。2005年至今,该办面向高校和社会共录用了30位大学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其中6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二是专业结构分布日趋合理。目前该办非财会类人才占比不断提高,计算机、法律、工程、金融等紧缺专业人才从原来26名提高到37名,增长42%;三是复合型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复合型审计干部达到三十余人;四是处室队伍结构不断完善。在年龄上梯度上形成老、中、青相互衔接,在性别比例上男女协调分布,在知识结构上均衡配置,如计算机、工程、法律非财会类人员和财会类人员相互搭配,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田添)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