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农合,农民得了多少实惠?——来自安徽、湖北部分县市的调查
人民日报记者:崔鹏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8日】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根据新农合部级联席会议要求,今年5月,审计署开始组织9个特派办,分别对全国9省新农合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新农合相关配套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调查。
    为了解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记者近日与审计署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一道,前往安徽、湖北的部分县市进行调查采访,结果发现,新农合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了农村基层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质量提高,同时也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新农合制度还存在保障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规范、资金安全有待加强、乡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了新农合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认真对待、早日解决,让农民可以更安心、更方便地看病。
    ●“看病贵”已有缓解
    部分乡镇医院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等问题
    
家住安徽舒城县城关镇五里村的五保户余华庭今年69岁,近年来饱受食道癌折磨。最近,他在舒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做了手术,花费1.65万元,因参保新农合而报销9000多元。之后,他又申请了大病救助,获得救助款3500元。“要是没有新农合、没有大病救助,我自己哪做得起手术啊!”余华庭说。
    缓解农民就医难,新农合功不可没。审计署武汉办副特派员吕衡说:“我们在审计中发现,新农合整体执行情况良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受群众欢迎。”
    但是,部分乡镇医院却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等问题,导致农民虽然可以报销,整体医疗负担却加重了。
    据审计署武汉办社保处副处长刘忠文介绍,他们在审计中发现乡镇卫生院过度检查比较普遍。“一些卫生院不顾患者实际情况,有几项设备就给做几项检查。这次我们抽查的3个乡镇卫生院基本都是如此。”刘忠文说,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新农合所带来的实惠。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随着基本药物零加价制度的普及,“以药养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这也导致部分乡镇卫生院收入下滑,生存困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湖北、安徽都存在这一情况,部分卫生院收入降幅甚至达50%,正常运行困难。
     “如果财政补助跟不上,医院必然会寻求其他路子来增收。”刘忠文说。在湖北鄂州市,有一家收入状况较差的乡镇卫生院正准备将“患者检查”这一业务外包给一家公司,这样就不用再购买昂贵的医疗设备了。“据我们了解,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起。”刘忠文说。
    ●农民报销更轻松
    信息系统建设尚不规范,一些录入信息不准确
    
日前,记者来到安徽舒城县张母桥镇庙冲村卫生室,发现新农合信息系统已经延伸到农村,农民在家门口看完病即可得到门诊补偿,充分享受即时报销带来的便捷。
    截至2009年底,安徽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面实现与周边县的即时结报,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分别与3个以上县市开展即时结报试点。在任何一个市,参合农民出院时就能直接拿到补偿的钱,实现了“哪里住院,哪里报销;出院当天,即时报销”。
    审计署上海办社保处副处长张磊认为,安徽省新农合信息系统在促进“即时报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建立可以对接的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实现即时审核费用清单、即时结报。”
    当然,安徽省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并非没有缺陷。审计人员发现,安徽省80多个统筹地区由17家建设单位进行相关系统的设计、建设,造成很多地区与省新农合信息系统不能做到“无缝对接”,不利于统一管理。同时这还导致信息不准确不可靠等问题,审计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就发现安徽某县80多万参合人员中,有50多万人身份证录入有误。
    在湖北,审计人员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审计署武汉办社保处处长常青说,现在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很多人在打工地就医,然后回到参合地报销。但由于新农合以县市统筹为主,省与省之间、省内各县市之间没有互相认可的定点医疗机构。这些在外看病的农民回到参合所在县市,只能按报销比例较低的市外非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标准来报销,增加了个人负担。
    针对上述问题,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司长李建新建议,应尽快规范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以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化和数据的标准化;要尽快研究全国性的定点医疗机构互相认可、新农合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等问题的解决办法。
    ●资金安全有保障
    个别地区存在重复参合、参保的情况
    
从目前审计调查情况看,新农合基金管理状况较好,尚未发现大额的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情况。审计署社保司二处处长秦洁认为,新农合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大民生项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
    尽管如此,审计人员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地区存在重复参合、参保的情况。据审计署上海办副特派员吕劲松介绍,重复参合人员以在城镇学校念书的农村中小学生为主。在安徽某县,审计人员发现100多名重复参保人员同时在新农合和居民医保报销,而且54个人存在报销总金额大于治疗费用的情况,看病反倒赚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吕劲松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分别属于当地卫生系统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各自均有参合率、参保人数等考核指标,两个部门之间工作衔接存在问题;再者,中小学生普遍身体状况较好,成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相互争夺的“优质资源”。
    在对安徽某卫生院的检查中,审计人员发现一名患者自行采购药品,再通过医疗程序由卫生院开具供新农合报销的发票,这一非常规行为引起审计人员注意。此时,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检查的审计人员在大额报销名单中,也发现了该患者的名字。“医疗费用21万多,报销金额近8万元,两边报销的行为更是可疑。”审计署上海办审计人员章斌说。
    随后,审计人员取得两边药品报销的发票进行排序比对发现发票连号、开票日期与发票号前后次序颠倒的“倒挂现象”,非常可疑。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延伸审计了国税部门,发现部分发票尚未领用,而有的发票领用单位并不是发票上的开具单位,基本断定发票为假发票。审计人员又延伸了发票印章上的开具单位,经核实检查,没有针对该患者的销售行为,而且印章与发票上的印章也不一样。
    至此,可以断定采购药品的发票均为假发票,存在套取、骗取新农合资金的极大可能。“审计组将继续深入调查,落实相关问题和责任人。”章斌说。
    ●保障水平在提高
    打破户籍限制,允许自主选择参保档次
    
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医疗保障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但是,现行新农合基本上还处于“广覆盖、低水平”阶段,难以满足部分富裕起来农民的要求。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湖北鄂州试行的“大医保制改革”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新制度下,不再分设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而是将医疗保险划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相当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第二档个人年缴费150元,财政补贴120元,最高享受12万元的报销;第三档个人年缴费30元,财政补贴120元,最高享受4万元的报销。
     “不论城乡户籍,有单位的职工按第一档参保,其他未就业人员可以在二档和三档间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农民可以选择更高水平的参保档次。”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余争鸣说。
    审计署武汉办社保处处长常青认为,这种制度以缴费差异替代身份界限,将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按户籍、身份不同而人为分割的三大网络整合,不仅提高了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监管。“医院属于卫生系统,如果由卫生系统进行监管,会存在各类问题。现在统一由社会保障局管理,避免了近亲效应,强化了监管力度。”常青说。
    当然,这一制度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医疗卫生系统与社保系统的工作对接还存在不顺畅之处,有可能导致两个系统之间互相扯皮,值得注意。(摘自6月7日《人民日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