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十一五”期间审计维护民生成效显著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李晓萍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近日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年),中国审计在维护民生方面作用显著。五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了72万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3179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546亿元。未来,中国审计工作者将克服困难,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促进保障和改进民生以及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以下是记者李晓萍的报道。
    教育、医疗等问题是中国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也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审计工作的重点。按照国家审计署2006年公布的五年规划,将会投入一半力量进行效益审计,强化教育医疗专项资金审计,并在2012年做到所有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刘家义告诉记者,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七成左右。
    五年间,审计部门对50多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调查,揭示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刘家义说,通过审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同期声“我们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我们关注民生资金使用和民生工程建设,这五年,中央投入民生领域资金巨大,这些资金到底使用怎么样,百姓实惠程度如何,这是审计应该关注的。我们关注中央民生政策落实情况,民生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合法性,以及百姓得到实惠前提下还存在哪些法制上需要完善的地方。重点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对医疗、教育、卫生、科技、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污染防治资金、天然气管道、供暖、保障性住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进行审计。”
    “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开展绩效审计项目达24万多个,查出项目存在损失浪费金额1800多亿元,审计后挽回或避免损失400多亿元,全国审计人员平均人均促进增收节支400多万元。
    回顾即将过去的五年,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多个重大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审计工作者的身影。审计机关对多个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和恢复重建、奥运会、世博会等重特大公共事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援疆资金和项目等重大政策措施,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等重特大投资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
    刘家义认为,跟踪审计,提前介入,充分发挥了审计这个“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促进中央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保障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的规范有序、廉洁高效和公开透明,不出重大问题。
    刘家义:“汶川地震发生第三天就根据中央和国务院要求,进行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保证资金管好用好,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一直跟踪审计。所以,像汶川、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这些特大自然灾害(救灾重建中),资金物资使用没有特别严重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加强跟踪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1.2万余名审计人员对3.2万多个单位的救灾款物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提出了3000多条建议,各地据此加快了近两千个项目的建设进度,共节约重建资金和挽回损失26亿多元,收回被挤占挪用资金4亿多元。跟踪审计促进了救灾款物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安全、公平和公开透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一揽子计划实施过程中,跟踪审计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
    刘家义说,尽管取得很多成绩,但审计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审计人员只占总人口的万分之零点六左右,而世界多数国家这一比例在万分之一以上;审计的覆盖率偏低,目前每年对中央部门的审计覆盖面在三分之一左右,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要求不断改进审计技术手段,并构建高端化、国际化的审计人才队伍。
    刘家义表示,未来五年,审计部门将进一步深化服务改革,构建标准明确、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审计制度体系;还将重点建设国家审计数据中心,为经济运行安全审计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刘家义:“在十二五期间,审计重点是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或者经济犯罪查处上,加大绩效审计力度。重点领域包括,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加大对财政、金融、国企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揭示影响经济运行潜在风险、突出矛盾和问题;对重大投资领域加大审计力度;围绕维护民生,对民生资金、重大民生工程加大审计力度。”(摘自22日国际在线)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