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丨云南: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来源:《中国审计》杂志】
字号:【大】 【中】 【小】

云南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海拔从76.4米到6740米,形成了同时具有寒、温、热三种气候带的环境。这里拥有三江并流、石林、澄江化石地3项世界自然遗产,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基础;这里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水源保障;这里分布有54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国48.1%)和386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占全国56.27%),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近年来,云南省审计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陆续开展赤水河全流域保护、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亚洲象保护管理、哀牢山国家公园建设等审计项目,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助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云南新篇章。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云南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其生物多样性关乎生态平衡与人民福祉,对维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让生物多样性勾勒出山川锦绣,是审计服务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的重要职责。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是落实《昆明宣言》承诺的具体行动。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大会通过的《昆明宣言》作出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17项具体承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因地制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是落实大会宣言的具体行动。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是保护珍稀物种的有力举措。我国境内云南独有的保护植物有212种、保护动物有65种。绵延约500公里的哀牢山,是云豹、绿孔雀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是怒江金丝猴、大树杜鹃、贡山厚朴等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审计视角守护珍稀物种,是保障物种安全的有力举措。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是对各族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关切。云南26个世居民族,对自然充满敬畏和崇拜。在楚雄,彝族群众在利用森林的同时注重保护,村寨周边森林保护完好;在红河,哈尼族依山开垦,构筑“森林—村寨—梯田—河流”为一体的梯田生态系统。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为载体,平衡保护与发展,有效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从五个维度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

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是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审计从“人、物、域、财、效”五个维度着力,守护着这份独特的自然财富。

以“人”为起点,关注领导干部责任履行。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横跨云贵川三省。审计聚焦赤水河全流域保护,以人的责任为切入口,与贵州、四川建立资源环境合作审计协作机制,构建跨地区联审共治新模式,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和执行方面问题,推动领导干部履行好生态保护职责。

以“物”为关键,关注旗舰物种保护管理。旗舰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亦是审计关注重点。亚洲象、绿孔雀等旗舰物种生境状况,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审计以物种为切入口,利用无人机追踪旗舰物种活动轨迹,核查栖息地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等情况,做到见人、见事、见物,推动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拓展野生动物栖息空间,促进种群交流和数量增长。

以“域”为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管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审计以地域为切入口把握审计范围,构建“云审查”数字化平台,对卫星遥感影像与保护区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揭示天然林损毁、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等问题,着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空间管控责任落实。

以“财”为主线,关注生态保护资金安全。每年冬季,数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等地飞抵昆明越冬,成为冬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审计重点关注滇池湿地公园(红嘴鸥栖息地)建设情况,财政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情况,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相关项目开展情况,促进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以“效”为目标,关注综合治理情况。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被称为“琉璃万顷”的抚仙湖,水质长期保持Ⅰ类,但其因独特的低纬高原构造,换水周期理论值超过200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审计重点关注湖泊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入湖河道水质情况,将河湖水质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变化等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追踪污染源,实地核查锁定证据,推动从源头上揭示问题、解决污染,确保生态保护目标实现。

以审计之笔

绘就美丽中国云南新篇章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云南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云南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更加突出。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机制更加健全。云南省相关部门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筹,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具体行动方案;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建立起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和公众责任保险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标更加明晰。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地333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目前,正在全面推进香格里拉、高黎贡山、亚洲象和哀牢山4个国家公园创建,完成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色更加鲜明。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的30.90%,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占红线面积的55.2%;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重点保护物种数量实现稳定增长。

文字:云南省审计厅 赵小虎 张必贵

责任编辑:张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