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监督协同贯通机制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与安徽省审计厅联合制定《关于建立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机制的意见》。
建立监督计划会商机制,推进监督协同有序。加强人大监督计划与审计项目计划有效衔接,统筹考虑财政预算管理、专项资金使用、重大政策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财政支出政策等需要共同监督的重点领域、事项和内容。促进双方在监督范围、重点内容、时间节点等方面有机贯通、有序推进,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强化审计工作报告审议协同机制,提升监督治理效能。起草审计工作报告过程中,加强与省人大预算工委沟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预算工委针对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重点、重大问题,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将人大监督权威与审计专业优势深度融合,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助力将协同监督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强审计整改报告审议协同机制,增强监督落实有力。省人大预算工委协同省审计厅对审计整改情况开展跟踪监督,推动部门单位依法接受监督、落实整改责任。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不力、屡审屡犯情况,省人大预算工委召开专题会议督促整改,发挥协同监督联合督促作用,推动审计整改高质量落实。
设立审计整改跟踪监督机制,有效提升监督质效。省审计厅定期向预算工委通报审计查出问题及整改情况的处理情况,并邀请其共同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巩固深化审计整改成果。对涉及下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突出问题,省审计厅根据需要提供问题清单及整改情况,助力省人大预算工委协同市县开展监督。
构建监督信息互通互享机制,促进监督横向贯通。省审计厅邀请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参加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省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协调会议等,双方通过联合调研、业务培训、座谈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在重点监督工作中互通信息、协同联动,将双方监督与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优化财政管理的重要参考。
出台实施意见
广东省广州市审计局近期研究出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投资中落实审计容错的实施意见,推动营造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审计担当支持改革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服务大局。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政府投资、国企投资发展的政策要求,对政府出资及国有企业出资,以基金投资、直接投资等形式投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投资行为,依情形适用审计容错,助力广州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调履职尽责,为担当者“松绑”。明确容错认定前提条件、适用情形及认定程序,不过度强调程序完全合规,尊重改革规律,遵循市场规律和投资行业规律,避免简单以投资损失率或单个项目等单一标准进行评价,切实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强化审计担当,赋能产业升级。审计人员将进一步转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容错边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审慎,综合研判,以有力有效的审计服务保障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
南京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南京市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归口及分类管理办法》。
明确归口单位,实现全面覆盖。在全面摸清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针对干部管理权限与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不一致的情形,明确市(区)审计机关、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探索发挥内审机构作用,消除监督盲区。根据工作需要,市级审计机关直接对归口区级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实施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提级审计。
坚持分类推进,科学制定计划。按照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性质、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程度、资金体量、廉政风险等因素,将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A、B、C三类,实施差异化的审计频率和审计方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建设,动态掌握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情况,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按步骤组织实施。
规范实施要求,提升审计质效。对纳入区级审计范围的高配市管干部,其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需报市委审计办,并转送市纪委监委和市委组织部;对归口内审机构管理的市(区)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审计结果、整改情况按干部管理权限送市(区)委审计办、市(区)纪委监委和市(区)委组织部。同时,要求市(区)委审计办加强审计现场指导监督,通过业务指导及抽查质量等方式推动内审机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效。
策划编辑:何晓源
责任编辑:宋超 |
【关闭】 【打印】 |